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西农丝路硕士生代表团成功完成在巴基斯坦访学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网 2025-3-29)

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3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学院孔德志、于善杰、白雪晗、王佳玉和霍佳琪组成的丝绸之路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生赴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联合培训访学交流活动。

日前,他们已圆满完成相关学习交流活动内容返回位于杨凌的校园。

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伊始,该硕士代表团在伊斯兰堡会受到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穆赫塔尔·艾哈迈德教授的接见。穆赫塔尔·艾哈迈德强调说明学生联合培养与学术伙伴关系在加强两国科教合作的重要性。硕士代表团还访问了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和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真纳大学植物园和中巴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受到真纳大学校长尼亚兹·艾哈迈德·阿赫塔尔的接见,并就访学安排进行了详细交流。

该硕士代表团在巴基斯坦的三个月参加了多门专业课程的培训访学交流内容,这些课程涵盖了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包括植物标本制作、生物炭和生物肥料制作、真菌培养、分子和化学分类标记细菌特征鉴定、可持续性土壤管理和无人机数据采集、处理、制图和分析技术以及英文论文写作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如在参观巴基斯坦的马乔尔农场了解到,该农场专注于种植葡萄、桃子、橄榄等多种作物,及如何通过精准农业技术优化种植过程,包括使用GPS和传感器来精确管理灌溉和施肥,从而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农场通过种植覆盖作物和减少耕作的技术以及利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等多种绿色农业技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农场还积极采用水资源保护技术,如滴灌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应对干旱条件。该农场是巴基斯坦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典范,通过参观深入了解了巴基斯坦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机会,硕士代表团能够近距离接触巴基斯坦农业生产过程。

他们在巴基斯坦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尝试学习乌尔都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参加了多场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深入了解了巴基斯坦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据了解,联合培训交流项目由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教授和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立新教授牵头发起,旨在促进研究生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合作,建立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联合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联合实验室,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输送了具备国际视野、技术研发、政策分析能力的“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通过参与中巴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探索出可复制的“国内外结合+校企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的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西农模式”,服务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升级。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41296.shtm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