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任彦军:建设“蓝色粮仓”,保障粮食安全

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国家正积极拓展食物来源。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为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重要方向。在这一国家战略引领下,海洋正日益成为保障粮食供给的“新沃土”。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彦军教授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时,深入剖析了建设“蓝色粮仓”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潜力,直面当前面临的多重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强调了建设“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蓝色粮仓”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拓展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为目标,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和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和三产融合,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建设“蓝色粮仓”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当前中国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牛肉与乳制品供给增长远低于需求增长,导致优质蛋白质供给不足。因此,亟需建设“蓝色粮仓”,满足中国居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型的需求。

建设蓝色粮仓有以下优势与潜力。首先,发展“蓝色粮仓”能够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缓解主粮与畜禽产品供给压力。中国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海洋食物资源潜力巨大。2023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约7116万吨,较2000年总产量增长约92%。其中水产品养殖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为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发展盐碱水渔业等新模式可突破陆域资源约束,同时水产养殖为畜牧养殖提供鱼粉鱼油等饲料原料,减少了对谷物饲料的依赖,有效缓解主粮与畜禽产品供给压力。其次,发展“蓝色粮仓”可以促进食物消费转型,破解营养与生态的双重困局。当前居民过度消费加工肉制品及红肉,导致超重肥胖和隐性饥饿并存,加剧水资源消耗和土地利用压力。水产品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营养素,按照膳食指南推荐摄入上限,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尚有8.8千克增长空间,可替代过量红肉消费,改善营养相关疾病。研究测算表明,2016年海洋水产品可替代猪肉约2297万吨,替代原粮9188万吨,节约耕地25278万亩、淡水758亿吨,有效纾解陆域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压力。

发展“蓝色粮仓”面临诸多挑战。其一,近海养殖空间趋紧。海水养殖单产从2015年8.09吨/公顷增至2023年10.8吨/公顷,已超资源环境养殖承载容量,近海养殖空间拓展难度大。其二,深远海利用不足。海域远且海况恶劣,安全风险隐患大,深远海规模化养殖推进缓慢。其三,远洋渔业受限。受国际环境和多边协定等约束,远洋渔业配额有限,2015-2023年产量仅增加了13万吨。其四,加工环节附加值不足。水产品储藏运输损耗大,功能性食品开发滞后,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陆海统筹拓展养殖空间。建立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机制,控制超密度养殖;推广盐碱地“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种养结合”等盐碱渔业综合利用模式,节约陆地空间。第二,装备升级突破深远海瓶颈。发展深水网箱等适海性设施,匹配不同海域环境;加快捕捞渔船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攻关抗风浪养殖品种选育技术。第三,参与规则制定争取发展权益。深度参与制定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规则,争取合理的渔业发展权益;通过双边协定拓展海外养殖基地,缓解国内空间压力。第四,加工增值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强化冷链运输,打破区域消费不平衡;提取鱼油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开发降血脂类高附加值产品。

原文链接:https://regional.chinadaily.com.cn/en/2025-07/31/c_1113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