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报 2025-10-0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活跃着一群老教授,他们退休后或带着教案重返课堂,用岁月沉淀的经验点亮青年学子的眼眸;或拿着工具来到田间,让实用科技的种子在乡土中扎根发芽;或背上行囊奔赴边疆,将知识的星火播撒在高原边疆。这些老教授以“老当益壮”的热忱,在“银龄行动”中书写着温暖动人的篇章。
传帮带
一堂课的温度,能暖透青春
“看这个仪器的刻度,差一毫米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近日,在新疆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实验室,66岁的王惠正在指导学生调试设备。这位西农化学与药学院的退休教授,自2020年加入“银龄教师计划”后便来到塔里木大学。她经常提前到岗,带着学生拆包装、认器材、练操作。“孩子们多练几遍,心里才更有底气。”王惠说。
王惠(右一)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王毅聪至今记得,自己的实验报告被王惠老师打回了四次。“第一次数据单位错了,第二次分析逻辑不清晰,第三次老师圈出‘大概’‘可能’等表述,说‘做科研容不得模糊’。”王毅聪说,他第四次拿到报告时,看到了扉页上写着“科学需要严谨,更需要坚持”11个字。后来,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激励其考取了西农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
这样的“较真儿”,在西农退休教授中随处可见。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党总支副书记张波担任“银龄辅导员”时,为了讲好一堂党课,特意翻阅过往的授课笔记,结合时事精心梳理案例,让理论讲解更接地气。“老教授报告团”的23位专家,4年来举办了119场报告会,其中85岁的黄世绶在“大学生涯规划”分享会上,展示自己读书时的课堂笔记,密密麻麻的标注让台下学生红了眼眶。李新有教授则连续多年为大一新生作“如何学好高等数学”专题讲座,针对入门难点拆解知识要点,深化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李新有教授作专题讲座
25位特邀党建组织员更是将“把关”做到细节里。70岁的高保山审查大学生入党材料时,会用红笔圈出标点符号的错误。他说:“入党是大事,材料里的每一个字都要严肃对待。”4年来,党建组织员累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219人次,和4123名大学生谈话。为了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有的组织员与学生促膝长谈,一聊就是3个小时。“我们多花点心思,就能帮孩子们把信仰的根基扎得更稳。”高保山说。
助振兴
一双沾泥的鞋,能踏出希望
“给苹果树疏枝要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在甘肃省平凉市的一处苹果园里,71岁的袁积股蹲在地上,裤腿上沾着泥土。这位西农资源环境学院的退休教授,已经带着“苹果黑星病防治”团队在此扎根3年。起初,果农们看着这群“戴眼镜的老教授”犯嘀咕:“书本上的知识,能管地里的事?”
袁积股用行动回应质疑,他带着团队住在村里的老窑洞,每天天不亮就去果园取样。一次暴雨突袭,他们冒雨抢救试验苗,浑身湿透仍紧护样本箱。3个月后,首批采用新防治技术的果树挂果率提高了30%,果农王建国拉着袁积股的手说:“教授,俺服了!以后您说咋干,俺们就咋干!”如今,平凉苹果黑星病发病率从60%降到了5%以下,果农人均年收入增加了8000多元。
园艺学院研究员李省印每年有200多天都在田里,春天教农民嫁接猕猴桃,夏天指导防治病虫害,秋天帮着联系销路。去年在陕西宝鸡眉县,他为了测试“碳基营养肥”的效果,在果园里搭起帐篷,每天记录果树生长数据,皮肤晒得黝黑。当看到使用新肥料的猕猴桃单果重增加了20克、糖度提高1.5个单位时,他笑着说:“看着果子长这么好,再累再晒也值了。”
74岁的小杂粮专家柴岩带领团队推进杂粮高效栽培体系建设、品种资源保护与优良资源筛选,促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2022年获评“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柴岩教授在田间
由老教授组成的“科技服务队”,更是把实验室建到了乡村振兴一线。在新疆思仲生物科技公司的杜仲基地,他们成功研发“杜仲叶提取技术”,让每吨原料产值提高3万元;在陕西杨凌农科示范园,他们培育矮化苹果苗,助力当地果园亩产翻了一番。3年来,“科技服务队”编写的《苹果栽培》《中草药栽培》等23种实用科普教材,成了农民手中的“致富经”。而经他们培训的3.5万余名职业农民,带着技术返乡扎根,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援边疆
一段跨越山海的路,能点亮梦想
“同学们,学统计学就像农民种庄稼,数据要‘选种’,分析要‘施肥’,结论才会‘丰收’。”在塔里木大学的教室里,65岁的王礼力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比喻把专业理论讲得活灵活现。这位西农经济管理学院的退休教授,2021年赴西藏民族大学支教,2022年又主动申请来到塔里木大学,从此便把家安在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刚到新疆时,时差成了一大挑战——当地上课时间比内地晚两个小时,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已是晚上11点多。对此,王礼力调整作息,每天早上8点起床备课,晚上还经常陪着研究生修改论文到凌晨。有一次,学生褚家琦的硕士论文写作遇到瓶颈,他带着学生泡在图书馆,逐章梳理思路,逐句修改内容。
生命科学学院的吕金印,退休后先援藏、再援疆。为了让“植物生理学”课堂更生动,他特意把西藏的青稞、新疆的棉花等作物都带到教室,还熬夜在课件里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词句。“学生们来自不同民族,我多花点功夫,他们就能多懂一点。”吕金印说。
吕金印教授在讲课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娄宗科,负责“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他把课程涉及的新规范打印出来贴在书房墙上,每天睡前都要研究一会儿。“塔大的老师和学生这么热情,我不能辜负他们。”娄宗科说。
5年来,西农通过“银龄教师计划”,累计选派72人次的退休教师,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西部高校。当看到自己的故事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这些老教授们笑着说:“不是我们了不起,是这片土地需要我们,孩子们需要我们。”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y6k4QopEipsV_gZNrz1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