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5-03-31)
3月28日清晨,阳光尚未洒在田间,空气中还渗透着丝丝寒意,曹振辉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开启对“秦丹1号”丹参新栽苗生长情况的又一次观测。
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种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亚团课题组历经四代遗传改良,八年系统攻关选育成功,已于2025年3月17日顺利通过陕西省林业局审定并获得林木良种证书。
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标志着陕西省丹参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新突破!
站在田埂边,曹振辉放眼望去,栽植的丹参植株呈丛生状,整齐排列在田垄间。
曹振辉(左一)和工人正往移栽机装填新苗
身为基地负责人,曹振辉和工人们围坐在机器上,忙着往移栽机的种苗箱中装填丹参种苗,过程有条不紊。根部裹着湿润泥土的“秦丹1号”种苗根正苗红,大家轻拿轻放,生怕损伤这些未来的希望。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阵低沉有力的轰鸣声,移栽机缓缓启动,开始在田间移动。移栽机如同一只勤劳的“钢铁巨兽”,一边前行,一边精准地将丹参种苗植入土壤。
随着移栽机继续前行,田垄间布置的丹参种苗越来越多,如同整齐排列的士兵,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机栽不仅大幅提升效率,还为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基础。”曹振辉说,该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承担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等工作。
2017年,马亚团课题组对市售丹参品种相关指标研究发现,“鲁丹1号”特性明显,因此将其作为选育优良丹参植株的原始材料。
“通过多年定向选育和田间试验,‘秦丹1号’展现出的综合性状优势显著。侧根数达15-23条,抗逆性强,可为种植户提供更高经济效益。这标志着陕西省丹参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新突破!”
马亚团蹲下身子,细细打量。新苗叶片嫩绿,还未完全舒展,像一把把蜷缩的小扇子。看叶片上的脉络,如同婴儿肌肤下的血管般纤细、清晰而富有活力。
为测试新苗的稳固性,马亚团轻提植株,感受到一股轻微的阻力。“它们已经开始扎根立足。这些新苗植株高度普遍在5-8厘米,茎秆纤细却富有韧性。”环顾新苗区,植株上面的细绒毛在阳光照耀下若隐若现。
轻轻拨开覆盖在根部的薄土,新生根须已经开始向土壤深处扎去。根须细小,泛着嫩白,如同银丝般在土壤中蔓延。
“从2019年5月开始,我们联合董娟娥教授团队陆续在陕西永寿、武功,安康市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开展‘田间选秀’。从数百亩种植田中锁定20株优异单株,经过多轮筛选,最终保留10株‘全能选手’进入下一阶段。”
他继续说道:“2022年课题组已构建了严格的育种体系,通过隔离授粉、品系对比,最终育成’秦丹1号’。”
“新苗整体长势不错,但得重点关注那些状态欠佳的植株,分析是移栽损伤,还有土壤墒情的问题。”马亚团给曹振辉细心地指导着,近距离的观察,让他们对丹参的生长特性和长势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采用起高垄覆黑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秦丹1号’平均亩产鲜货2.5吨,普通种植亩产1.5吨。当前还在持续观察,以进一步稳定其生长性状描述。”
马亚团说:“在2023-2024年安康市中药材试验示范站进行的生产试验中,示范田干品亩产突破了350公斤,较对照品种“鲁丹1号”增产14.28%;丹参酮类平均含量为0.63%,是2020中国药典规定的2倍以上。”
“作为《中国药典》收录的重要药材,丹参年需求量巨大。‘秦丹1号’有效成分含量超《中国药典》标准两倍,且其适宜在轻度盐碱及低温地区种植。与对照品种相比,综合性状更优,有望成为陕西丹参种植的主栽品种。”
“‘秦丹1号’的育成及推广将助力丹参主产区提质增效,缓解原料供需缺口,为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广该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延伸产业链条,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马亚团说。
原文链接:http://www.nkb.com.cn/2025/0331/49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