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此次暑期务虚会,需要大家全心投入、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切实提高站位、登高望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锚定目标、聚焦问题,总结经验、守正创新,回答好‘十五五’期间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西农何为的时代命题。”7月21日,校党委书记黄思光在学校2025年暑期校领导班子务虚会上掷地有声。
汇报交流明方向
“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发展的头等问题”“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亟待加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不足,引领性成果偏少”“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服务产业能力待强化”“教学大而不强,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少”……
会议期间,25个学院(部),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新农院、国际处、未来农业研究院、发改处、基建处等11个科研实体和部门,围绕“十四五”工作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五五”发展思路举措等一一作了汇报交流,并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校企深度融合、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与会人员表示,“十五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关键五年,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的关键五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系统梳理总结“十四五”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持续深化“四个有组织”,聚力推进“五个标杆”创建,为学校“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专题研讨话创新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
农林科教“出海”专题研讨
未来农业研究院内涵建设专题研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农林科教“出海”、未来农业研究院内涵建设开展了3场专题研讨。
在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中,30多名与会人员围绕信息/智能素养在本硕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堵点/卡点是什么,如何破解?人工智能与不同学科如何交叉融合,科研组织模式如何变革?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治理能力提升等,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实操性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交流讨论,希望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突出旱区特色和优势,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农林科教“出海”研讨中,30多名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在对外合作交流中调动师生积极性,如何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如何推动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如何进一步推进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涵式建设主题,从突出战略导向、需求导向、特色导向,导师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校企协同开展国际合作,政策激励,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多学科团队融合,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凝练产出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大家表示,要切实加强有组织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国际化战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与深耕“一带一路”、加强与世界名校合作两手都要抓,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在未来农业研究院内涵建设研讨中,20多名与会人员围绕2026 年将要入驻未来农业研究院先期启动区化学与合成生物学大楼、生物育种大楼的未来农业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和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方向,从未来农业研究院有组织科技创新,创新团队组建,公共实验平台和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队伍建设,物理空间布局与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大家表示,要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突出学校特色优势,以只争朝夕的态度,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未来农业研究院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分组讨论聚共识
分组讨论
围绕“十五五”发展规划,与会人员分成3个小组,进行了两次深入讨论。
讨论中,大家围绕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事创业氛围营造、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校企深度合作、学科专业优化等谈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表示总结“十四五”、规划“十五五”的过程也是凝聚师生合力、明确目标方向、矢志拼搏奋斗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了经验,看到了差距,明确了目标,提振了信心,将认真做好“十五五”规划,科学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吴普特指出,通过探讨交流充分感受到大家都作了深刻思考、认真准备,都想把“十五五”期间各项工作做好。研讨的目的就是为了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希望大家通过深入交流取长补短,全力以赴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三农”事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思光强调,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要坚定立足西部、面向旱区,坚持协同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创新要素配置,超常规思考、颠覆性构建、革命性塑造,认认真真谋、实实在在干,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上台阶,分清轻重缓急,强化使命共担,突出实干实绩,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让学校旱区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不可替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晓春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