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山地苹果好“钱”景 —西农大科技赋能陕西山地苹果产业

清晨,陕北黄土高原在阳光中苏醒。

随着近年来生态治理成效显现,这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色调由“黄”转“绿”,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榆林市横山区韩岔镇永昌村的山坡上,曹瑞站在自家农场里,手中托着一颗饱满的秦脆苹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新闻网2.jpg

“今年的果子还没采摘,就已被老客户预订一空。”曹瑞说,他的100亩果园全部按照有机富硒标准栽培,年产20万斤,其中秦脆苹果20亩,亩产纯收入超过5万元。

曹瑞的果园,是整个陕北山地苹果发展的缩影。

山地变宝地

“外人看这里是穷山沟,我们看这里是‘风水宝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榆林绥德山地苹果试验站专家王雷存站在试验站的观景台上,伸手指向连绵的山峁。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过去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条件差,但随着气候变迁,当地降雨逐年增多,加上昼夜温差大等天然优势,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新闻网5.jpg

西农大榆林绥德山地苹果试验站

2020年,西农大与榆林市、绥德县三方共建的苹果试验站正式落户绥德。这个建在两个山头、占地200亩的试验站,划分为15个功能区,成为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智慧大脑”。

试验站里,赵政阳、王雷存、梁俊、李会科等6名西农大专家与本地技术人员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他们的任务是把最好的技术推广到这片土地上。

通过3年的试验,已引入瑞阳、瑞雪、瑞香红等二十多个苹果新品种,其中瑞阳平均单株结果量可达60-80个,目前最适合榆林南部山地种植。

光照强、温差大、病虫轻、耐储藏的四大优势,使榆林山地苹果快速崛起。王雷存说:“榆林山地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平地果园高1–3个百分点,果品着色好、硬度大、储期长。”

新闻网.jpg

果园成财源

在绥德县郝家桥村一片2000亩的苹果园中,科技的力量清晰可见。这个2017年建园的基地曾因品种与管理问题沦为“低效果园”。西农大专家团队进驻后,推行“挖、改、换”三字诀技术路线,制定系统性改造方案。

“通过高接换头,我们实现了当年换头、二年成型、三年有一定产量、四年丰产的目标。”王雷存说。

西农大自主研发的苹果新品种在当地表现出卓越的适应性。然而,优质品种离不开精细管理。

在延安洛川,一位有40年种植经验的李育宏分享了心得。7年来,他一直跟随洛川苹果实验站的马锋旺教授和邹养军教授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从品种选育开始一路跟着。

“秦脆要想种的好,必须控氮、控秋梢、补中微量元素。”他道出秦脆苹果的“两控一补”秘诀,该技术体系强调四个精准:精细化管理、精准施肥、精准用药、精细化修剪。

新闻网1.jpg
李育宏夫妇丰收的喜悦

李育宏信心十足:“只要我管理得好,红利期预计还有8–10年。”

曹瑞的农场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20年栽种,2021年零星挂果,2022年进入丰产期。”他说,“虽然前期投入高,但回本快。”

金果兴产业

在绥德县名州镇赵家坬村,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宋秀国表示:“西农大专家帮助我们调整树体结构,优化肥水与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该合作社承包的5650多亩土地,今年预计总产值达700–800万元。

合作社董事长丁汝泽回顾九年前初访这片荒山时的情景:“我来回走了14次,下定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子。”如今,他的园区年均发放工资200多万元,让仅有300多常住人口的赵家坬村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新闻网3.jpg

在黄陵县,"桥山学士"品牌开创了现代化苹果产业的新模式。这个由12名本科以上学历新农人组成的团队,依托西农大科研力量,打造出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于一体的"五新果园"。

新闻网4.jpg

团队负责人李兴年介绍:"我们坚持'品种定江山,品质赢天下,品牌传万家'的理念。"通过代建代管、包建包转、联建联管三种模式,他们在黄陵县直接带动2000亩深度合作果园,近五年推动全县发展矮化密植果园6万亩,成为连接高校科研与农村实践的重要桥梁。

从试验站里的科研攻关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西农大的科技赋能让这片黄土地焕发新生。随着越来越多的果农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希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壑间徐徐展开。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