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备受瞩目的民兵方队中,有我校校友张晓梅的身影。

从话务员到民兵队员
张晓梅是我校植保学院植物病理学2019级硕士毕业生,师从王保通教授。从本科开始,她就怀揣参军报国梦想,却因年龄限制与梦想失之交臂。2022年研究生毕业时,征兵年龄放宽到26周岁的政策让她看到了希望。“这是我最后的机会,必须抓住!”张晓梅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最终成功通过选拔,成为原战略支援部队某卫星发射基地的一名话务员。
“在部队你是谁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各司其职,把工作做好更重要。”张晓梅说,这种对平凡工作的敬畏与坚守,让自己对军人职责有了深刻的理解。她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完成了从学子到军人的华丽蜕变。
去年退役回到家乡莱州后,张晓梅接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参加受阅人员选拔的通知。答词、站立、齐步、正步等训练科目,每天都要进行12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每天的都在向我的极限逼近。”张晓梅说,“有一次上午齐步加正步走了快两万步,感觉像在短时间内爬上了泰山。”
挂不齐枪线,就纠正拉长时间让大家感受;踢腿高度不够,就踢出来保持不动。长达6个月的封闭式集训,让队员们在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而张晓梅最终也通过了考核成为民兵方队的一员。
天安门前用正步丈量荣光

张晓梅(红圈处)在天安门前行进中
9月3日,张晓梅和她的300余名战友组成的民兵方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的正步和坚毅自信的眼神,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我国首次在以抗战为主题的阅兵式中编组民兵方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作为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她们用九十六米、一百二十八步正步,向世界展示中国民兵的飒爽英姿。
“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时刻,我能听到旁边队友的呼吸声,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张晓梅说起受阅时的情景,似乎又回到队伍中,“脑海里想的最多的是,要把平时注意的标齐对正,要把腿踢高,一遍遍给自己鼓劲。”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爱国更多是抽象的认知。张晓梅说:“但当穿着整齐的服装,反复打磨一个动作,想到最终要接受祖国检阅时,‘爱国’变成了脚下的每一步正步,变成了喊口号时的威武雄壮,那种士气与自信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为祖国热血奋战。”
用汗水浇灌青春梦想
从最初担心自己达不到受阅标准,到咬牙熬过封闭训练,再到最终完美走过检阅线,张晓梅不仅突破了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更证明了平凡人只要心怀使命,坚持奋斗,也能站上国家荣誉的舞台。
“如果向往军营,不必只停留在‘羡慕’里。”张晓梅向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验,可以多了解征兵政策,提前锻炼体能、打磨意志,当机会来临时,用“能吃苦、敢担当”的准备接住它,“即便暂时没穿上军装,也要在校园里让这份情怀‘活’起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把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都当成‘为国家做小事’的积累中”。
作为植保专业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张晓梅对青年使命有着深刻体会:“植保专业让我找到‘个人能为’的具体方向——国家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需求,这是植保人发力的‘战场’;军旅生涯让我读懂‘国家需要’不是抽象概念,它藏在守护国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每一份责任里。”
走过天安门的96米,是张晓梅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段征程,更是一代青年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缩影。用汗水浇灌青春梦想,相信在西农会有更多的张晓梅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这个伟大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