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学院以“本科分类招生—过程分类培养—产销分类就业”为指导思想,积极整合利用葡萄酒行业校友、酒庄资源,探索基于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力培养“懂技术、善管理、国际化”高素质葡萄酒技术领军人才。
创新“学院+企业”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葡萄酒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成立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发挥校政企协同育人优势,建立了多元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学校理论学习+政企实践训练+本研贯通培养+产业一线就业”的全过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吸纳行业意见,制定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教材、课程、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在培养方案中部分专业选修课采用跨学院、跨学科授课,新生研讨课和综合实践等课程则采用校企联合教学、双导师制指导。此外,一些特色鲜明、实践性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酒庄规划与设计》《酒庄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等,积极邀请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发挥产业导师的实践特长,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工艺流程、产品开发等产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产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目前,学院共聘请产业教师10人、校级和院级创业导师42人。
创新“专业+产业”模式,培养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学院结合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创新专业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深化人才分类培养。设立了创新型和复合型两个人才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年招生60人),2023年已完成独立招生58人。卓越工程师班采用学校、企业“3+1”联合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葡萄酒产业发展亟需的酒庄管理师、酿酒师、营销师、品鉴师、侍酒师等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学院启动“卓越酿酒师成长计划”,现已招募两批共计37名学员,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按照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开展了实践技能、语言强化和酒庄管理等方面的个性化培养,并聘任了7名知名校友作为卓越酿酒师班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通过与学员开展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和指导,分享个人成长经历,指导学员利用各个假期在酒庄进行见习和实践锻炼。
创新“理论+实践”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院根据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集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实践性强的特点,持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专业认知实习(感性认识)—葡萄酒校内生产实习(小容器酿造)—葡萄酒厂生产实习(顶岗工作)”实践教学三部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实践技能。目前,学院累计在海外建立了18家实践(访学)基地,在国内建立了28家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累计派出近180名学生赴全国葡萄酒主产区和意大利、法国等葡萄酒主产国,开展了为期4-5周的酒厂生产实习。学院2023届171名毕业生中共有127人在全国11个葡萄酒产区近20个酒庄的顶岗实习中,通过近距离地了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产业问题后,结合指导老师的校企合作项目,针对性地开展了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此外,学院还选派青年教师赴酒庄开展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青年教师将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的企业成长历史,凝练成教学典型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理论课堂活起来。学院还依托大学生创业项目葡萄酒品鉴与文化推广中心、葡萄酒爱好者协会、TP葡萄酒品鉴小组等为在校学生搭建了专业实践锻炼平台、校园葡萄酒文化推广平台、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创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40年、创办葡萄酒学院30年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4400余名、各类培训生1万余名。涌现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全国优秀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全国百名研究生标兵”等。全国葡萄酒行业80%以上的技术骨干均来自学院,在已上市的13家葡萄酒骨干企业中,有11家的技术总监或总工程师由我校毕业生担任。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