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
陕西白水,30余万亩苹果喜获丰收,60余万吨苹果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
甘肃灵台县皇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老总卫元庆忙得顾不上吃饭,大客户一拨接一拨,1100亩“瑞雪”苹果在地头被预购一空,产值达1500万元。
榆林横山永昌村泽瑞家庭农场,曹瑞的8亩“秦脆”在艳阳高照下显得格外红火:“全预订出去了,收入40多万吧。”
党的二十大以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渭北旱塬到黄土高原,从黄土高原到川西高原,苹果,作为我国第一大水果品种,在西进北扩中,俨然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甘肃灵台苹果企业规模化种植
“芯片”自主化 好品种孕育好产业
无论是“瑞雪”还是“秦脆”,均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数以万计的广大果农来说,好品种则是通往致富路的“金钥匙”。
20世纪7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自主选育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创下了推广面积最大的纪录,惠及全国亿万果农。
从那时到现在,该校的苹果育种团队在种业自主创新的赛道上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让中国苹果装上中国‘芯’,填补中国苹果品种品牌在世界上的空白。”
2015年以来,赵政阳教授团队选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马锋旺教授选育的“秦脆”等国审苹果新品种,成为广大果农和企业竞相种植的好品种。
64岁的白水县雷牙镇果农刘三仓,靠着18亩“瑞雪”和“瑞香红”,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买了车、买了房。“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这些好品种,每亩地收入四五万,明年打算再建10亩果园,叫儿子回来一起干。”
“苹果种‘三瑞’,效益能翻倍。”好品种的价值和潜力,总是被企业与农户广泛认可和叫好。

“瑞雪”推广过百万亩
像刘三仓这样,依靠苹果改变生活的果农还有很多。白水县委书记王宏运表示,苹果产业在白水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8成人吃的是‘苹果饭’,从事苹果种植及关联产业的群众超过18万人,农民人均收入中有80%来源于苹果产业”。
苹果是陕西最具优势、最大的特色产业。在西北农林科技国审新品种的加持下,陕西苹果产业有了长足竞争力,在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方面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服务千万果农增收致富,迎来了千亿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截至2024年,“三瑞”苹果在白水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陕西省推广54万余亩,新疆近两年迅猛发展至5万亩,在我国苹果主产区累计推广109万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审苹果新品种系列。
“秦脆”,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已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面积达40余万亩。山西大宁县种植的2.5万亩“秦脆”,因市场火爆,每斤卖到了12元,并且拥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宁脆”。
苹果树成了“摇钱树”,小苹果成为大产业。
毗邻陕西的庆阳,苹果产业已成为第一大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其果园面积达133万亩,覆盖69个重点乡镇,涉及1055个行政村,拥有17万户种植户。苹果全产业链产值100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30多万人。
专家地方化 好技术催生好光景

李育宏夫妇喜迎好光景
延安洛川,安善村60岁的李育宏站在地头,6000斤“秦脆”以每斤7元的价格卖给了客商。他跟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站的马锋旺、邹养军等专家学习了7年,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在看到“秦脆”的潜力后,2024年春季栽植了6亩,今年刚挂果就有了好收成,忍不住展望起了好光景:“‘秦脆’酥脆汁多,产量比富士要高出1/3左右,明年2万斤不成问题。”
人才的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
今年正月十三,渭北旱塬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料峭寒风中,赵政阳教授在示范园里为来自洛川、宜川、铜川等地的600多名果农,现场讲解新品种春季管理技术。他一边示范,一边与大家互动,3个小时里,双脚沾满了泥土,双手冻得通红,现场果农的掌声久久不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苹果优势产区建立示范站和示范基地,把品种、栽培、植保等领域的科研成果直送生产一线,春天组织果农看疏花技术,夏天学病虫害绿色防控,秋天观机械化采收。专家在前面做示范,果农在后学习实践,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为苹果产业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在白水,该校为当地培养了一支2000余人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林皋镇的曹谢虎,从改造6.4亩乔化低效果园起步,跟随赵政阳、王雷存、高华等专家学习,如今果园年收入30万元。2010年,他代表陕西果农赴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现在业务涵盖育苗、生产、储藏、销售等,年纯收入超300万元,书写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果农转变的传奇。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从夯实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果苗入手,研发的脱毒砧木压条繁殖技术已在千阳县深深扎根,带动千阳县年育苗3000万株,占到全国70%、全球25%。如今,“千阳果苗,世界共享”的品牌响彻海内外,苹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7亿元。
延安黄陵县隆坊镇,一位特殊的“采摘员”——人形苹果采摘机器人让大家纷纷叫好,“省工、省时、省力,解决了采摘难题”。这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台“双胞胎”人形苹果采摘机器人,“大娃”“小娃”可同时采摘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苹果,为传统果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图景,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智能果园装备研发与应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校地协同化 好模式照亮好前景
在川西高原丹巴县,一个“美人脆”苹果,卖了60元。“美人脆”,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秦脆”。因其成熟时像极了阳光爽朗的丹巴美人,因而在有着“美人谷”之称的丹巴县被称为“美人脆”。
2018年,丹巴县启动实施“做亮一个产业、带动一县发展”战略,精准定位“美人脆”苹果为全县农业发展支柱产业。以“美人脆”苹果为主的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产量达400万斤,农户的地头价达到8元左右。
马锋旺教授带领团队奔走在川西高原,示范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2023年,丹巴“美人脆”苹果种植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苹果获欧盟有机认证,2025年入选第三批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
科技主导、政府主推、企业主体,校地企、产学研“三位一体”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苹果全产业链提供了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2005年,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推广新模式。
围绕苹果产业,学校建立了白水、千阳、洛川、榆林、庆城、天水等苹果试验示范站,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果农的紧密结合,推动苹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榆林横山秦脆迎来丰收
20年来,该模式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形成了“科技主导+地方主推+企业主体(+家庭农场)”的苹果产业推广新模式。
甘肃灵台钰圣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种植“瑞雪”的企业。在灵台县政府的支持下,流转土地1600亩,10年投资5000多万,村民在果园务工年收入三四万元。老总陈树斌2019年首次售买“瑞雪”,每斤15元的价格,让他将“瑞雪”的面积发展到了800亩,“今年瑞雪收入达1500万。”
新模式,新发展;果业强,乡村兴。
陕西合阳是学校定点帮扶县,学校支持合阳县金峪镇沟北村新建200亩以“瑞雪”“秦脆”等为主栽品种的有机苹果示范园,苹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融合,举办采摘节,开发文创产品和研学基地,实现了“以果促旅、以旅兴果”。如今,一颗小苹果串起了从种植到加工、从农田到旅游的融合产业链,价值空间全面拓展。
2025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330万亩,西农研发的苹果绿色种植技术得到延安政府大力推广。如今,苹果产业已带动延安100多万人就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学校要在苹果产业化、现代化之路上,用科技之笔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亿万果农在甜蜜中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