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四年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立德树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课程、教材、实践和评价教学体系,培育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教学队伍,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互融互通互促互进,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4+X”特色课程群 丰富素质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建立课程体系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学院面向全校开设《劳动教育》《军事理论》《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4门必修课,均被认定为学校一流本科课程,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音乐鉴赏》《戏曲鉴赏》《创业基础》《涉农创业实务》《大学生恋爱与成长》《研究生求职技能提升》等80余门次选修课,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课程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024年首次面向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音乐鉴赏类专题课程,形成素质教育“4+X”特色课程群,搭建起第一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示范课展示,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增进课程教学实效性。
出版高水平行业规划教材 抢占素质教育“教材高地”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时期,更急需科学化、规范化的高水平教材,围绕知农爱农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统筹谋划、打造特色,在全国率先出版劳动教育教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概论》,出版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陕西省首部积极心理学教材《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成长》,《艺术鉴赏》《涉农创业实务》等4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以教材为指引和支撑,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一流课程建设。
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
为强化实践育人,学院通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实现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实践,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在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美育课程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2学分、美育实践2学分,打造“一院一品”等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我爱你中国一思政音乐会”等演出年均10余场,组织美育教学成果展演年均20余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必修课1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形成劳动月、专业类生产实践、公益服务类劳动等特色育人活动;国防教育设置军事理论必修课2学分、军事技能训练必修实践课程2学分,着力构筑国家安全思想基础;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教育开设必修课1学分,课后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开设选修课程基础上,指导学生打磨创新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确保教育教学过程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引导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培育“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发展素质教育,关键在队伍。学院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整合校内资源,把全体辅导员以及有能力、有热情的党政管理干部吸纳到学院教师队伍中来,组建了一支18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连续4年面向全体本科生顺利开设《劳动教育》等4门必修课。坚持“一月一主题”,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开展教师教学创新、一流课程建设等主题“名师大讲堂”专题报告,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全国美育年会”“课程思政”等各类培训,通过外出系统学习、教师讲课比赛、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实践教育、交流学习等环节,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滋生了敬业精业、问辨求真,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个个是能手、门门是精品的良性发展态势。
思政与素质教育互融互通 推动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近年来,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的成立四年来,解决了学院成立前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等分散实施的问题,设置心理教育、军事理论等6个教研室,增加国家安全、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设计教学实践方案,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了教育内容的融合。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全面深入学生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推动教育资源延伸学生社区、教育实践场景下沉学生社区,融入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教育阵地的融合。充足的素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建立五育并举的学生素质能力评价制度,“综合测评”改为“素质测评”,由“智育评价比例占主角”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均等重要”,实现评价体系的融合。
今后,学院将继续发挥好全国第一个综合素质教育学院育人平台作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行为的体制机制,着力实现和凸显自身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地点”(教育政策和育人精神落地点)+“枢纽地”(政策与实践枢纽地)+“实操区”(育人落地落实实操区)的定位,打造学生之“蜕变区”+“孵成期”+“加油站”的定位,在完善人性、磨砺人格、美化心灵的素质教育道路上踔厉奋进、谱写新篇章。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