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深化“四个有组织”】(6)科技赋能  绘就农业丰收好“钱”景——全面推进有组织研发推广工作走笔

金秋九月,广袤的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岷江岸边,红的“瑞香红”、绿的“瑞雪”苹果挂满枝头,四川阿坝州的藏族、羌族果农们正做着采收前的最后准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秦岭北麓,圆润饱满的“脐红”“金福”猕猴桃挂满枝头,连畴接陇,农人早出晚归,客商络绎不绝,果农们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幕幕丰收景象的背后,正是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面推进有组织研发推广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培育良种保丰收

这几天,无论是学校奶绵羊研发推广团队、还是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金昌市畜牧兽医总站的研究人员,大家都乐开了花。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绵羊新品种“元生爱特”,在学校金昌奶绵羊试验示范基地诞生,填补了我国奶绵羊品种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奶绵羊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样喜笑颜开的,还有河南裕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乐军和河南中科农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玉,两家公司日前分别获得马翎健教授团队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156”和“西农1168”的新品种生产经营权,广泛适宜的种植区和可期的经济收益让两位老总对未来生产经营信心满满。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学校在种业创新领域持续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深秋时节,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里,20多个新品种、1000余个新品系,一排排植株挺拔,一颗颗籽粒饱满,在试验田里茁壮成长。“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薛吉全教授说。试验站创新研发的“两增一稳”玉米高产高效省力技术,通过农艺节水与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深度融合,组装集成适宜陕西长城沿线风沙区玉米大面积节水增产的标准化模式,为同类生态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重要示范和技术支撑。

3个、6个、8个、10个、12个,连续5年,我校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均“遥遥领先”其他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西农979”“西农511”等品种延续了学校引领黄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的辉煌,其抗旱节水、抗病丰产特性使亩产稳定在500公斤,3次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近年来,学校新优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面积稳居前列,示范推广“品种梯队”阵容强大,发展势头强劲,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西农力量”。

科技赋能促丰收

既要攀登科学高峰,更要让成果扎根泥土。苹果和猕猴桃是北方两大特色主导产业,也是学校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的殷殷嘱托,以白水、洛川、千阳、眉县、天水等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科技助力,大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果业新质生产力。

在洛川县凤栖镇的苹果试验示范站,“吴起楸子+秦脆”砧穗组合,“中国根”配上“中国芯”,苗木性状优良,从“根”上握牢了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截至目前,洛川苹果试验站已育成杂交后代1万余个,选育的新品种“秦脆”连续2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苹果品种名单。

建站20年、曾经选育出“三瑞”系列苹果新品种的白水苹果试验站,正在向“新”变革中觅寻新机。积极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新农人等苹果产业转型发展“五新”思路,在咸阳市淳化县落地实践“名专家+名品种+名基地”的全链条科技推广路径,学校首个自育苹果品种品牌“稷美瑞雪”品牌价值达4.67亿元,在全国300余个品牌中位居第24位。

在千阳县南寨镇的苹果示范园里,学校研发的脱毒砧木压条繁殖技术,配套“大苗建园+格架密植+水肥一体+轻简作务”矮砧集约化栽培模式,实现苹果栽培“当年见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如今,“千阳果苗,世界共享”的品牌响彻海内外,新技术带动千阳县年育苗3000万株,占到全国70%份额。

这种“育一个品种、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模式,已成功复制到甘肃庆阳、山西大宁、新疆喀什等地,形成跨区域的产业辐射效应。

在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学校持续19年与眉县深度合作,围绕从果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开展猕猴桃核心技术研究应用,研发的十大关键生产技术和“四改五提升”标准体系在全省推广。如今,眉县猕猴桃产业产值已突破60亿元,户均种植面积4.5亩,“小桃子”已成为眉县的“大产业”。同时,科技推动陕西猕猴桃产业向秦巴山区“东扩南移”,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学校的科技成果正覆盖全产业链,努力实现“一粒种子成就一个产业,一项技术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科技支撑区域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2020年至2024年,我校选育的“瑞香红”等12个苹果新品种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瑞阳”“瑞雪”“瑞香红”“秦脆”等新品种在陕西、甘肃、山东等十余省区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人才支撑稳丰收

“不仅要送技术,更要育人才。”这是试验示范站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从零星接纳学生实习、到整班整专业驻站实践,从参与试验站科研工作、到设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研究生”专项,一步一个脚印,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已经成为试验示范站的日常工作。

宁夏灵武奶牛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了“实验室建在牛场、课堂设在牛舍、成果落地养殖园区、人才留在行业”的育人模式。学校现代生物育种、高效繁殖、疫病防控、营养与饲料科学等学科4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常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攻克产业难题、推广技术成果,在核移植克隆、单精子注射和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优秀博士研究生王炳科入选“2025科普宁夏年度科普人物”,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动范例。

这种“研究生+试验站+产业基地”的培养模式,促使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每年9月份,学校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会远赴宁夏,在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试验示范站科技指导的贺兰红、西鸽等酒庄,围绕葡萄原料分选、理化指标分析、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陈酿管理等开展为期1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一线顶岗实践、校企双师指导,帮助学生贯通学习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知识,为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培养新工科人才。

丰收的季节永不落幕,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当金黄的谷穗微微垂下,当嫩绿的麦苗再次探头,迎着朝阳,学校的专家们又将踏上新的征程,迈向充满希望的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创新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