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与食品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举办
10月26日,由葡萄酒学院联合食品学院组织承办的第十九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葡萄酒与食品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在北校区举办。论坛汇聚了来自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20余位中外行业专家,及校内200余名师生共襄学术盛事。副校长房玉林、国际处以及葡萄酒学院和食品学院主要领导班子参加论坛。

论坛特邀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校长罗惠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海波、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国梁、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郑福平、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钟其顶、以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员Martin Steinhaus、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Matteo Marangon、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研究员David William Jeffery等10位国内外行业权威专家作主题报告。

分论坛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搭建起产业前沿对话与国际合作研讨的高层次平台,有效促进了葡萄酒与食品产业领域的观点碰撞与智慧交融。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产业协作,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推动葡萄酒与食品产业的融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葡萄酒学院 魏进红)
智能装备赋能农业生产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分论坛举办
10月2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第十九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分论坛智能装备赋能农业生产报告会在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举办。学校与学院领导专家和国内外科教单位、研究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副校长张宏鸣,塔吉克斯坦希林邵赫·邵赫帖木尔农业大学校长马赫马德佐达·乌斯蒙致辞。

张宏鸣指出,智能装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学校始终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他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海内外顶尖智慧,为探讨智能装备赋能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提供了宝贵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深入交流、启迪思想,共同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赫马德佐达·乌斯蒙在致辞中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挑战的背景下,教育体系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他强调,教育与生产的融合有助于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塔吉克斯坦希林邵赫·邵赫帖木尔农业大学也正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本次报告会专家云集,聚焦前沿,在大会报告环节,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我校等海内外知名科研单位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果实采摘智能机器人、保护性耕作装备、农田物理除草、AI识别与对靶喷药、猕猴桃智能化生产、丘陵地带小型农机等热点议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展示了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广阔应用前景。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农业智能装备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集中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对我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将有力促进智能装备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西农智慧。(机电学院 呼逸泽)
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分论坛举行
10月26日,由我校农学院主办的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分论坛在交流中心举办。此次论坛作为第十九届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农业领域顶尖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副校长张宏鸣在开幕式上致辞。
论坛上,来自英国华威大学Murray Grant教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Chen Sheng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Gunther Doehlemann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Marc Valls教授、土耳其巴赫里·达格达斯国际农业研究学院ÖZER, Emel研究员、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Toshpulot Rajabov教授、韩国庆尚国立大学KWAK, Youn-Sig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李凤民教授、武汉耘阵科技有限公司模型部总监罗靓赟、我校农学院秦晓梁教授和吴建辉副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智能装备的应用、作物抗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为年轻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学校在旱区农业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加强了与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学院将继续携手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旱区农业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贡献西农智慧和力量。(农学院 孙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