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在西农学到最多的就是干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这个工作作风是我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他们的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受益终身。向他们致敬!”回忆起在母校的过往,樊小林感慨万千。
樊小林(前排左一)研究生毕业留念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刚刚从社会走向学校,经历了过去那种没有学习或者缺乏学习的阶段,大家内心对学习充满了渴望,入校后学习热情高涨、激情澎湃。老师们对大家也是寄予厚望。
时至今日,樊小林依然清楚地记得,授课教师都是德高望重、学术水平非常高的老先生。讲授“分析化学”的是薛澄泽教授,讲授“土壤物理”的是张君常教授,讲授“土壤物理化学”的是张一平教授,讲授“土壤化学”的是吴守仁教授,讲授“土壤发生分类”的是刘鹏生教授,讲授“土壤分析”的是安战士教授,讲授“施肥法”的是李昌纬教授,讲授“农业化学研究法”的是肖俊章教授,讲授“农业化学总论”的是赵伯善教授,讲授“农化分析”的是曹秀华教授,讲授“普通土壤学”的是尉庆丰教授。老先生们对学生爱护有加、关心备至,给大家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赵伯善教授思维活跃,我留校以后就跟着赵老师,他要求我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应用研究,强调研究必须走向生产实践。我之所以后来在肥料学使用技术研究中投入很多精力,把技术向产业化转化,和赵老师的鼓励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薛澄泽教授不仅讲授理论,还亲自到实验室指导实验。有一次实验课,薛老师走到樊小林身边说:“小林啊,你得出去思考一下哪里没有做好。”当时樊小林非常不解,觉得自己算是比较认真的一个人,做得也挺好的。在楼道反思了10多分钟,依然也没想到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后来薛老师满脸笑容走过来问道:“小林啊,你想通了没有?”樊小林说:“薛老师,不好意思,我还真不知道哪里做错了。”薛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实验课上要求实验台必须干净、整洁。”樊小林恍然大悟,他的实验台上有水。所以直到现在,樊小林还经常给学生强调,实验台一定要干净、整洁,哪怕有一点水都不行,都可能影响整个分析的过程。
在张一平教授的课堂上,每堂课、每个公式,张老师都要在黑板上一步步推演,教授大家如何计算。刚开始学习土壤养分释放的动力学,离子交换的动力学、热力学特性时,大家感觉非常深奥。但张老师能把每一步过程推算出来,算出养分释放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在哪一步需要能量,把空洞的理论变成了能看到的数据,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学习也感觉轻松起来。
樊小林这一届学生入学以后没有统一教材,都是由全国土壤学、农业化学等领域大专家临时编写,而教材基本上就是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系统汇编。尉庆丰教授在给大家授课的过程中,教材里有一句关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腐殖酸的形成与结构”方面的话,但这句话没有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为了把这句话讲清楚,尉老师查阅了苏联以及国内相关专著等资料,用整整4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系统讲述。大家感动之余,对尉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神十分敬佩。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一定要搞清楚来龙去脉,讲清楚逻辑关系,这是我从尉老师身上学到的,也是我一直身体力行的。”樊小林表示,过去老一辈人写的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著作,都值得下功夫去研读,这也是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的话。要求大家看专著、看文章,一定要先去查一查它的出处,看老一辈是怎么评价的,怎么来解释这个原理的,然后再看看现代的,最后再去着眼未来。这个步骤不能省。
90周年校庆,樊小林多次回校参加相关活动,看到了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表示,母校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历史、有传承、有精气神,培养出来的学生朴素、踏实、肯干、坚韧。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踏实的学习风气和作风,在全国高校可能都是独具特色的,希望继续挖掘内涵、好好传承下去。
“现在回忆起来,我并没有后悔自己学农,也没有后悔在西农学习、工作、生活。真的是非常留恋在母校的时光,特别是那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这是我人生中比较难忘的经历。没有这段经历,就不可能有我现在取得的成绩。这是母校给我的宝贵财富。希望后辈学子珍惜学校创造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务实勤学,多动手、多思考,学本事、长本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樊小林语重心长地说。
(樊小林,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1978年至1997年在我校学习、工作。)
编辑:张晴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