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西湖大学边文杰以“A developmental role of sleep in shaping social circuits”为题,以自身深耕的睡眠-神经发育领域研究为核心样本,系统解析了从基础科学问题发现、神经环路机制解析,到潜在临床转化价值探索的完整研究路径,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了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的典型学术范例。
这是今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系列讲座”的第十五场分享。作为生物学博士培养必修课及全校公选课,“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系列讲座”自2012年开办以来,已走过十四载深耕之路,从最初一门博士生课程逐步成长为深耕学术育人、厚植创新人才根基的成熟载体。
十余年间,系列讲座累计举办超百场,先后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余淑美院士等科研机构专家,北京大学王伟研究员等高校专家,以及沈锡辉、单卫星等校内资深学者,内容覆盖基因组编辑、植物免疫、微生物互作、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疫病防控等生命科学核心领域,既解析顶刊成果的科研逻辑,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育人工作的深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且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选课学生普遍反馈课程显著拓宽科研视野,对课题研究助力极大,学术互动常态化更让课堂氛围愈发活跃。一是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开展专题报告,覆盖动、植、微及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部分为未发表的CNS顶刊成果,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问题;二是创新设置20分钟深度交流环节,将提问纳入课堂成绩,激发学生互动,有效改善学生参与热情不足现状;三是实施“考勤-提问”动态管理,在报告前后融入学术诚信教育,筑牢学生科研道德根基。
2025年,学院以该系列讲座作为研究生的课程载体,进一步聚焦“科研思维养成”“创新能力塑造”“学术精神传承”三维培养目标,推动学术前沿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在专家邀约上,2025年系列讲座构建了“资深专家学者+青年骨干传经+校内名师护航”的立体师资矩阵,每一场报告均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刘志勇研究员,北京大学王伟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黄丽丽教授、王晓杰教授、孙丽英教授、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等顶尖学者陆续登台,为研究生们带来兼具学术深度与育人温度的“沉浸式科研课”。
作为基因组编辑领域权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9月12日再度以“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e”为题分享最新成果,为研究生梳理从选题立意、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思路。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9月24日以“动物图结构泛基因组与插补参考面板的构建”为题,结合Science论文研究经历,解析反刍家畜遗传资源挖掘的技术方法;植物保护学院王晓杰教授9月26日聚焦“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绿色防控”,将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的一线防控经验融入报告,引导研究生思考“如何从生产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11 月 12 日,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以“解码硝态氮信号:探索植物的智慧之道”为题,聚焦植物营养信号感知与传导的前沿方向,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这种“科研故事+方法传授+精神引领”的模式,让每一位专家都成为研究生的“学术导师”。
为实现“因材施教”,学院针对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设计梯度化课程内容。针对低年级研究生的学科入门需求,9月17日生命科学学院刘夏燕教授以“微管聚合酶MOR1/XMAP215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为题,用Nature Plants等期刊的研究成果解析基础理论,帮助同学们搭建学科知识框架;针对高年级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需求,生命科学学院沈锡辉教授10月29日主讲的“细菌六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植物保护学院孙丽英教授10月15日主讲的“Cross-kingdom Transmission of Viruses Between Plant and Fungus”等专题报告,深入解析科研难点和技术细节,助力研究生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的育人成效不仅体现在在校学子成长中,更沉淀于历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里,校友的反馈印证了课程的深远价值。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翔东在旁听完沈锡辉教授“细菌六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讲座后,被细菌间信号交流与互作的精妙机制深深吸引,课后主动查阅相关研究论文,还多次带着实验设计思路向老师请教,沉浸式投入到细菌互作机制的探索中,真切体会到主动钻研科研的乐趣与价值。任职于河南农业大学的2012级博士生李涛表示,“校内外专家的前沿成果分享让我明晰学科趋势,课堂互动培养的‘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思维,直接优化了我的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课程塑造的严谨态度和跨学科启发,让我在小麦抗逆育种研究中持续突破”。
系列讲座的持续深耕,不仅搭建起师生对接学术前沿的稳定桥梁,更强化了科研精神的接续传承。高彩霞研究员深耕基因组编辑技术自主创新三十载的坚守,王晓杰教授扎根小麦条锈病防控一线的执着,陈侠斌教授跨界攻关“药物滥用酶法治疗”的创新勇气,单卫星教授回国深耕作物抗病育种的担当,通过每场讲座的细节分享传递给青年学子,潜移默化中培育“立足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需求”的学术追求。
这一育人成果的背后,是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使命,将学术育人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更是立足生命科学学科特色,聚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的结果。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系列讲座为重要载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术前沿与育人实践更紧密融合,为培养更多兼具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的生命科学人才筑牢根基。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