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从校内筑基到高原筑魂——第八期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人才安全研修班结业

第八期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人才安全研修班于近日圆满结业。25名国家级、省部级及新引进人才通过“校内理论筑基-高原精神淬炼-校际协同创新”三阶培养体系,构建起“个人成长-学校发展-国家战略”的三维价值坐标,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价值跃迁,实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念的实践落地。

1.jpg

战略引领筑基:构建“国家需求—担当使命”认知框架

校内研修以“政策解读-校史溯源-师德铸魂”三维架构,夯实科研价值根基。开班首日,校党委书记黄思光强调高层次人才要从筑牢理想信念中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鼓励大家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融入教书育人与科技创新实践。吴普特校长深入阐释了作为高层次人才所要承担的强国强农使命,勉励大家为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闫祖书副书记以校史校情脉络解码“西农精神”的铸成基因。陕西师范大学陈鹏教授深度解读了教育强国纲要。党委教师工作部冯浩副部长就师德师风做了专题报告。校内系列培训促使学员将个人发展与强农兴农更加同频共振,为后续高原实践奠定思想基石。

精神内涵淬炼:在红色基因与生态智慧中解码使命传承

青海研修通过“国家安全观-文明溯源-精神具象”的立体设计,实现理想信念的具象化升华。李晓晴教授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报告对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进行多角度阐释,构建了国家安全理论坐标。河湟文化博物馆的马家窑农耕遗存与“4000年前的一碗面”,则以文明演进视角印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根基”的历史逻辑。在原子城与可可西里的实践教学中,切身体验了“两弹一星”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核数据的历史场景与索南达杰巡山队零下40℃守护藏羚羊的跨时空对话。索南旺杰教授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案例,展现现代科技与牧民智慧的融合范式。通过两次深入的研讨交流,学员们达成共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本质是“国家需求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传承,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动物科技学院青年人才刘艳利感慨:“在高原现场聆听基层工作者和牧民的守护故事,触摸老一辈科学家的手稿实物,让我真正读懂了‘把论文写在高原冻土上’的科研真谛。”

3.jpg

协同创新赋能:在跨校实践中探索使命践行路径

青海调研交流环节以“平台考察-交流研讨-项目对接”三级推进,将精神共识转化为合作动能。青海大学国家超算中心的高原气象算法为我校农业大数据研究注入跨界思维,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的耐寒品种与我校小麦、牧草团队可形成资源共享,三江源卫星接收站的遥感应用为我校遥感技术研究提供了新参考。我校25名高层次人次与青海大学35名重点人才围绕“创新协同”“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进行了深度交流,就联合申报跨区域生态研究项目、人才联合培养达成初步共识。园艺学院国家级人才李明军表示:“将聚焦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建设,深化跨校跨学科协同,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守护国家战略安全的盾牌。”

认知闭环形成:从精神共鸣到行动转化的价值跃迁

研修班通过“认知建构-精神解码-实践转化”的逻辑闭环,推动学员实现价值跃升:在校内理解“为何创新”,在高原明晰“为谁创新”,在校际协同中掌握“如何创新”。无论是“两弹一星”基地的攻坚史诗、西路军革命纪念馆的红色基因、还是可可西里的生态坚守,都是精神力量的生动写照。正如国家级人才张宏鸣所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科研选择中,从理论奠基到实践反思的完整闭环,让精神淬炼转化为可触摸的创新动能”。

2.jpg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