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抗逆高产生物学前沿论坛共谋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径

4月2日,由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主办、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承办的抗逆高产生物学前沿论坛在交流中心举办。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共享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路径和成果。

acd4d9aa0513ee24495d3846cd9190dd.png

会上,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管清美教授回顾了实验室在作物逆境响应机制与高产育种领域的重要成果,并提出未来将聚焦“抗逆与高产协同调控”“分子设计育种”等方向,加强跨领域合作,加速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深圳大学刘宏涛教授以“植物如何平衡光合与抗病”为题,揭示了植物在多重胁迫下调控能量分配与免疫应答的关键机制。中国农业大学李继刚教授分享了植物光信号感知与响应策略的前沿进展,为精准设计光环境调控作物生长提供新思路。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团队提出大豆光周期敏感性分子模块的突破性发现,为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改良指明方向。湘湖实验室林荣呈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王应祥教授等分别围绕叶绿体功能调控、植物减数分裂重组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展开深度剖析。四川农业大学钦鹏教授团队基于水稻耐热遗传基础研究,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逆育种中的应用潜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夏燕教授作《微管细胞骨架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的分子分析机制》报告,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植物细胞骨架动态调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李明军教授团队通过解析液泡糖转运蛋白协同调控机制,为提升果实品质提供分子靶点;毛虎德教授系统解析了小麦抗旱基因的遗传网络,为干旱区小麦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刘慧泉研究员则从表观遗传学视角出发,探讨RNA编辑在作物环境适应性改良中的创新价值,引发与会者对"非编码调控"这一新兴领域的广泛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论坛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抗逆高产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一是深化基础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解析植物逆境响应网络,挖掘抗逆与高产协同调控的关键基因;二是推动技术转化。加速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三是构建融合平台。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破解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副校长刘天军在开幕式致辞,表示抗逆高产研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核心课题,期待专家们推动生命科学与传统农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谋划抗逆高产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校将持续支持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存教授主持论坛。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