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我校牵头、林学院王得祥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稳定性提升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杨凌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新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宽意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秦华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国彬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郝占庆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尔源研究员担任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特邀咨询专家。
副校长刘天军教授代表学校致辞,系统介绍了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方针与发展动态及“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专项承接概况,并对项目开展提出宝贵建议,同时表示学校将切实履行项目签署单位法人责任,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项目高质量按时完成。专项主责单位生态环境部科技管理处张亚妮主任对项目开展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加强协同创新、注重成果转化与示范。项目主管单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刘荣霞副处长详细解读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专项管理相关政策并对项目执行规范化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强调项目实施方案应聚焦增量、突出需求导向,表示将持续完善全流程跟踪服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通过科学配置资源、精准协调政策等保障举措,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王得祥教授从项目目标与研究内容、项目课题分解与统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度安排与关键节点、经费管理与风险控制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与会专家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和质询,一致认可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认为该项目有望创新我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稳定性提升技术模式,形成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并针对课题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考核指标落实等关键环节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和宝贵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稳定性提升技术及示范”项目由我校牵头,联合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共1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共同承担。项目针对秦巴山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功能提升面临的重大技术需求,旨在阐明复合扰动因素与生态退化的互馈关系,辨识生态功能退化的关键区域及其生态修复潜力;研发不同类型区受损生态系统的多尺度近自然修复关键技术和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技术;研究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的开发建设阈值和空间优化布局技术,建立农田、园地面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以及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研发适宜秦巴山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构建秦巴山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稳定性提升技术体系并示范,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功能发挥提供技术模式和示范样板。
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由我校科研院院长赵西宁研究员和专家组组长曹福亮院士主持,来自专项主责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应用示范单位、参加单位、我校科研院和林学院负责人以及相关师生等60余人参加会议。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