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筛选出来的芝麻品种就是不一样,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现在我的芝麻品质好、产量高,还能出口创汇,其他农户都羡慕得很。”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西南的萨希瓦尔地区的田间地头,农场主阿里夫·拉菲克·法里斯塔忙着将饱满的芝麻收获、分拣、装袋、入库、初加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芝麻是巴基斯坦传统农作物之一,而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芝麻生产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本地芝麻品种抗逆性稍弱、产量较低且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传统种植方式效率不高,农场主收益不稳定,种子质量和种植技术水平急需提升。
农场主阿里夫口中的专家,正是我校中巴生物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园首席专家张立新教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健康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前校长穆罕穆德·阿什拉夫教授结缘,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巴农业使者”。2017年联合发起成立了我校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下的首个子联盟——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从初创时的3家巴基斯坦成员单位,到现如今覆盖巴基斯坦农业主产区的13家成员机构,子联盟的“朋友圈”不断扩容,汇聚起中巴农业科技合作的桥梁。在子联盟的推动下,于2019年在我校成立了中巴农业生物资源研究中心,2020年在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启动中巴生物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经过多方近5年的持续投入,已建成以“旁遮普省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和阿尤波农业研究院”为核心示范区,以“伊斯兰堡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北部)以及信德省信德农业大学(南部)”为主体的“一核两翼”科学布局,覆盖了巴方的主要农业生产区。
中巴生物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2024年6月到访陕西杨凌时,对示范园的建设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2024年9月,示范园入选我校90周年最具代表性的校地校企合作典范。同时,依托示范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评2025年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
示范园启动建设以来,张立新教授团队在巴基斯坦诸多地区试种了多个芝麻品种,验证各个品种的适生性和配套种植技术,探索提高其经济收益的可能性。经过反复试验,先后筛选出SƵ02、SƵ06、SƵ07三个芝麻品种,可较当地品种增产40%以上;筛选的三个当地适生品种TS3、TS5和TH6,则比对照组品种增产20%以上。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有了好的品种,更离不开田间管护技术的指导。从传统堆沤肥变为生物纳米肥料,实施水肥协同调控技术,培育生物健康土壤,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从传统翻耕到生物留茬覆盖免耕技术,既保留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又保水保肥;将平地种植改为垄作,改善排水的同时提高根系透气性,避免积水导致的烂根……负责芝麻田间管护技术的拉纳·阿斯哈尔博士、萨阿德·艾哈迈德博士,一说起张立新团队带来的各项新技术,更是收不住话匣子。
作为巴方芝麻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力量,拉纳·阿斯哈尔是我校毕业的博士留学生,萨阿德·艾哈买德则是在我校参加中巴两国元首外交承诺项目——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在华培训项目的首期学员。
示范园当地负责人拉纳·阿斯哈尔博士兴奋地说:“得益于西农张立新教授团队,依托阿尤波农业研究院油籽联合实验室和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生物健康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我们引入中国优质芝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主导制定并发布了巴基斯坦生物健康芝麻生产技术标准,构建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场主’无缝衔接的产业链合作新模式。”
中设集团(CMEC)为巴基斯坦量身定制的包产包销订单农业模式更为巴方芝麻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收获的芝麻在CMEC加工厂初加工后,在与我校联合建成的实验室内进行取样和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产品出口到中国,用于食品、制药和工业领域。
2024年,巴基斯坦首批3500吨芝麻成功出口到中国。而2025年一年,更是有望将出口额提升到5000吨。目前,示范园已在巴基斯坦联合建成了12个标准化生物健康芝麻订单示范农场,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累计签约农户120余户,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相关建设工作不仅提高了农场和周边中小农户芝麻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经济增收效益显著。
从筛选出适生于巴基斯坦种植的芝麻品种,到田间生产技术指导,再到订单农业,张立新教授团队为巴基斯坦农户构建起“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的芝麻产业可持续发展闭环。这些合作成果已为中巴粮油安全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小而美”的芝麻产业,正生动诠释着两国人民携手发展、互利共赢的大格局,这也让“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在田野间落地生根。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