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中国苹果之乡”白水县举办的“2025陕西白水‘三瑞’苹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引发行业赞叹:选育新品种12个,培育硕博士研究生172名,培训果农19万人次,推广新技术示范基地超百万亩,带动产业产值超百亿元……
这份由我校白水苹果试验站交出的沉甸甸的成绩单,既记录着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更见证着“西农模式”用科技引领苹果产业跨越的探索实践之路。
新技术 催生苹果产业蝶变
二十年前,带着紧密结合大学科技人才优势与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的紧迫,我校白水苹果试验站在此扎根。
64岁的白水县雷牙镇东方城村果农刘三仓,靠着18亩苹果园,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买了车、买了房。“真心感谢西农大,可以说没有西农白水苹果试验站,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2005年,刘三仓却正在为苹果园发愁,犹豫着要不要把果园里的树砍了。白水虽地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但当时白水苹果产业正遭遇瓶颈:栽种面积虽大,但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广大果农和企业普遍信心不足。
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2005年,学校与白水县携手共建了全国首家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破解苹果产业发展难题,探寻苹果产业发展新路。
这是我校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设的第一个高标准试验示范站,以赵政阳教授为首,由王雷存、梅立新、安贵阳、刘振忠、高华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在此扎了根,于是三间窑洞点燃了黄土坡上科技兴农的星星之火。
荒废的农场、简陋的条件,没水没电,三间窑洞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一天两餐,泡面充饥,架子床便是休息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白天扛着仪器跑遍了全县果园测数据,晚上挑灯夜战整理资料。
“高接换头,让乔化成龄果园提质增效是第一步。”赵政阳教授针对乔化果园商品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创新开出了“挖、改、换”的第一剂处方。“砍头?那可不行!”果农们摇起了脑袋。
王雷存在刘三仓家住了一年多,白天聊、晚上谝,谝来谝去谝的都是如何务好苹果园。有了思想基础的刘三仓,成为第一批高接换头的受益者。他回忆道:“改型以后,我一亩地就比之前要多卖四五千元。在二十年前,四五千元可绝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让广大果农,相信科学,亲近科技。全县每年通过高接换优方式,推广新优品种1万余亩,实现“当年换头、次年结果、三年丰产”。
赵政阳教授团队将教室搬到田间,让课堂连着田野,把品种、栽培、植保等领域的科研成果直送生产一线。以旱地栽培技术为例,团队总结提出了旱地矮化苹果“宽行密植、纺锤树形、肥水富集、起垄覆膜、支架保护”的高效栽培技术,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50余万亩。
“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民”,示范站通过开展“室内培训+果园实训+外出观摩”,培育苹果“乡土人才”207名,组织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10场次、覆盖19万人次,接待果农咨询4万余人次。
这种技术传播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实现了科技人才的“自我造血”和“持续供给”。林皋镇可仙村曹谢虎,从改造6.4亩乔化低效果园起步,跟随试验站专家学习,书写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果农转变的传奇。2010年,他代表陕西果农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并作了《科学务果改变了我的生活》的演讲。现任仙果合作社理事长,业务涵盖育苗、生产、储藏、销售等,年纯收入超300万元。
二十年来,白水苹果试验站示范推广以“间伐改形”为主的老果园提质增效技术、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苹果树高接换优等10余项苹果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推动白水县苹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扩大至55万亩,年产量突破70万吨,户均增收达2.8万元。
新品种 引发苹果产业迭代
2020年10月,由赵政阳教授团队选育的“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其苗木生产经营转让费拍下了1100万元,创下当时国内水果品种转让费的最高纪录!
从0到1、从1到N,教授变成庄稼汉、外乡人变成白水人,把苹果育种的论文写在了这片热忱的土地上。试验站扎根白水的二十年里,先后选育审定不同成熟期苹果新优品种11个,引发了苹果产业的更新迭代,实现了从“按季卖”到“全年卖”的市场供应链。
继“秦冠”苹果之后,白水的苹果品种大多为外来户。“引进的品种都是在国外的自然条件下培育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气候等方面的情况,为什么不培育适合我们自己特点的品种?”
赵政阳团队在试验站建立种质资源圃,保存苹果品种资源2000余份,变革传统的“多组合、小群体”为“少组合、大群体”的现代育种策略,聚焦“高品质”育种目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方法相结合,实现了育种方法的系统性创新。
研发优良的苹果新品种绝非易事,国外知名品种的研究迭代大多经历30年以上乃至半个世纪之久。“苹果树很难做,因为它是个杂合体,需要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一共做了4万棵杂交苗。”赵政阳说。
通过这一创新体系,团队成功选育出12个不同熟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优品种,包括瑞阳、瑞雪、瑞雪红、秦阳、秦红、秦韵、秦月、秦风、秦怡、秦灯、秋实、秋浓等系列品种,5个品种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瑞阳、瑞雪、瑞香红”成为陕西省首次通过国家审定的苹果品种。“瑞阳”苹果填补了晚熟红色品种空白,“瑞雪”苹果以香气浓郁、晶莹绿色成为市场新宠,“瑞香红”因晚熟耐贮藏广受欢迎。
“苹果种三瑞,效益能翻倍。”很多果农通过嫁接“三瑞”,使果园优果率从60%提升至90%,亩产值由1万元跃升至3万元。目前白水县“三瑞”种植面积10万余亩,辐射带动山西、甘肃、四川等地发展30余万亩,亩均效益稳定在4万元以上。
林皋镇北马村林秋芳,凭嫁接技术与苹果试验站结缘,从组建“白水女子嫁接队”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女状元”。依托试验站,她建成200余亩“瑞阳”“瑞雪”矮化密植基地,亩产值超7万元,走出苹果科技致富的新路。
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焦锋,敏锐把握产业转型机遇。2021年,在专家团队指导下率先采用高接换优、矮化密植模式,种植1200亩“三瑞”等新品种。凭借优质果品和订单销售,公司年产值达1800万元,带动果农增收致富,成为白水苹果产业升级的典型样板。
2023年,农业农村部将“瑞雪”推介为农业主导品种。
截至2024年,“三瑞”苹果已在我国苹果主产区累计推广109.24万亩,其中陕西省54.04万亩,甘肃省26.31万亩,在山西、河南、新疆等省份推广28.89万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国育苹果新品种系列。
新模式 引领苹果产业振兴
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无人植保机穿梭林间,智能灌溉精准作业,电子大屏上实时更新着气象数据、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信息,一副现代化苹果产业的图景展现眼前。
二十年寒来暑往,二十年扎根奋斗。
白水苹果试验站的二十年,是一部科技兴农的创业史,是一曲校地协同的奋进歌,更是一幅产业振兴的锦绣图。
一个地方,一个团队,一群教授,立足试验示范站,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链,搭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探索“大学试验示范站+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振兴了苹果产业。
校地合作,同向同行。
双方携手建成20万亩标准化矮砧密植示范园,其中省级高质高效示范园10个、市级示范园15个,在林皋、尧禾等镇形成2.5万亩核心示范基地。立足“点(核心示范园)、线(技术推广网络)、面(全产业链覆盖)”结合的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实现了产学研紧密衔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新技术、新品种迅速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让白水苹果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致富果”。
二十年来,试验站助力白水县建成20万亩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果园,全县从事苹果种植及关联产业的群众超过18万人,苹果全产业链产值超115亿元,在打赢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水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表示:“通过校地合作,我们实现了从‘土疙瘩’到‘国字号’品牌的跨越,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白水苹果”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苹果之乡”等称号,品牌价值攀升至61.44亿元。
二十年来,“西农模式”在探索实践中,铸就了“白水苹果”的金字招牌。目前,白水苹果年产量达60余万吨,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飘香四海。同时,苹果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果醋、果脆、果酒、果胶、果酱等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为苹果产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二十年来,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为陕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白水模式”和“白水样板”,有力推动陕西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推动相关技术在陕西、甘肃等地辐射推广80余万亩,有力助推黄土高原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
在甘肃庆城、山西运城、河南灵宝等地,“西农模式”被广泛借鉴,带动同类种植80万亩,建成省级高质高效示范园5个、市级5个、县级200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达2.5万亩。
二十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在此扎根,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二十年后,这里已成为中国苹果产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用科技之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这座扎根渭北旱塬的科技引擎,正以强悍的创新之力推动中国苹果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