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同志,我的羊走丢了,这可怎么办?……”抢古村的老牧民巴桑急促地敲着门喊道。 “没关系,带上手电筒,咱们一起去找!”凌晨两点,杨卫红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弹起,抓起军大衣便迅速跑进屋外的狂风暴雪中,他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和牧民们一起寻找走失的羊群了。
“扎根边疆的志愿就要实现了”
2017年毕业前夕,经管学院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杨卫红得知学校当年有西藏阿里的专项招录,本已与一家上市公司达成就业意向的他异常兴奋,多年来,扎根边疆的志愿就快要实现了。在学院辅导员的帮助下,了解到更全面、更具体的政策后,杨卫红更加坚定了自己到西部去的决心,他积极备考、锻炼身体,不忽视笔试、面试、体检等任何一个环节。经过重重考察,他终于成功获取了阿里地区的招录指标。
同年8月,本科毕业的杨卫红随团前往西藏,在拉萨短暂的停留后,就直接前往目的地——阿里地区。从昆莎机场下机,阿里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空旷、遥远却又充满新奇与诗意,那沿路绽放的格桑花,在青藏高原烈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
这里就是杨卫红心驰神往的地方,是他选择与坚守的地方,一干就是七年!
“缺氧不缺精神”
根据组织安排,杨卫红被分配到了阿里地区改则县工作。阿里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改则县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风速4.3米/秒,年均温-4℃,全县经常性断电、断水、断暖。艰苦的条件下,13.5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只孕育着26000余人口。
经过藏语培训后,杨卫红正式上岗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改则县县委统战部,除日常工作外,他还要完成与寺庙管委会的协调对接,深入县域4座寺庙中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教育、引导、服务好广大僧众,在各类佛事活动中统筹做好相关工作。这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卫红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
语言关要过、生活关要过、思想关更要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凭借着刻苦且不服输的精神,杨卫红一点点克服困难,一次次深入僧众群体,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与他们聊天交心做朋友,积极落实好饮水安居等各项惠僧政策,引导广大僧众遵行“四条标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把“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劲付诸于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行动中。
“不怕吃苦下基层”
县委统战部一年多的工作让杨卫红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工作的重要性,面对气候恶劣、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多重困难,作为农林高校的毕业生,他想进一步深入基层,因此,他主动向组织申请要下乡,随后,他被派驻到了改则县物玛乡工作。
与县城相比,物玛的条件显然更加艰苦:照明靠的是太阳节能灯、取暖靠的是烧煤炭、用水靠的是打井取水,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想过退缩,“有时烧煤炭的炉子熄了,半夜睡着睡着就会被冻醒。”杨卫红轻描淡写地说,眼神温和又笃定。
在乡下,杨卫红走村入户统计急难愁盼问题,各家各户的情况,他如数家珍。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杨卫红决定引导牧民们问草场和高山草甸“要资源”,他要把自己的营销专业“派上用场”。他开始一步步教老乡们使用智能手机和短视频平台,聚焦新时代的农产品营销,帮助老乡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牧民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了解到很多家庭孩子多,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主动让孩子辍学,杨卫红加大力度点对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再多跑几次!教育是大事,是根本的问题!”杨卫红坚定地说。几年来,在他的不断坚持和积极奔走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瞄准了高等教育,定下了上大学的目标。
从“西农精神”到“高原火种”
在阿里的七年多时间里,杨卫红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由于表现突出,先后在改则县政府办公室、扶贫办(现乡村振兴局)、环保整改办等单位工作,2023年9月起担任物玛乡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他认真学习钻研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牧民群众草补资金兑现、医疗保险缴纳、“双联户”户长补助、网格员工资等各项惠民政策应用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完成一个又一个角色的转换,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多岗位全方位锻炼积淀,杨卫红已经成长为藏区工作的青年“多面手”,为群众解困纾难的“急先锋”,为改则县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卫红这个小伙子勤勉、朴实、有耐心,善于思考、勇于担当,他虽然不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娃,但早已能和牧民们打成一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聊起杨卫红,改则县委副书记、县长确巴这样赞许道。
建校90周年校庆,杨卫红和其他89名校友一同被评选为“建功基层——最具代表性的90位扎根基层的典范”。由于工作原因无法返校参加表彰大会,收到快递的纪念奖牌时,杨卫红激动地对辅导员说:“老师,大学四年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友谊,还得到了学院和学校的帮助。毕业后,学校也还挂念着我,沉甸甸的奖牌是激励更是责任!请老师和学校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作“高原火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奋斗书写青春芳华,让‘西农精神’在青藏高原上绽放如格桑花般明媚绚烂的风采。”
编辑:王学锋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