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5月7日,我和一诺学姐写的通讯稿《激扬青春:她们让农产品“活”起来》在学校新闻网新闻焦点里刊发了,第二天学校官微也进行了推送,总计阅读量超过了5000,有很多老师同学点赞。
我激动不已。
徐东阳(下排右五)参加运动会拍摄工作
转眼之间,在凤岗通讯社校报记者团的第三个春秋就要过去,按照一般的情况,我与记者团的缘分也快要走到路的尽头了。能在最后的时刻,把一件自己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从头到尾做好,是一件幸运而且幸福的事情。
因为好奇,我挑战自己
这个采访实际上是开始于去年的11月份,我和采访对象、英语专业2020级学生冯思琪都参加了我们学院的大创项目中期答辩,在听完她对项目的汇报之后,我就对这么一个精彩项目的背后故事产生了好奇。
冯思琪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女孩子。但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所以这一次采访也是给了我一个交朋友的机会。在答辩结束之后,我就立刻和她联系,并且确定了采访的时间。
徐东阳(右)正在采访冯思琪
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以文字记者的身份独立采访别人。之前我主要是作为摄影记者,只偶尔在采访过程中补充几个问题,所以对采访业务极其不熟练。但是既然是想做的事情,硬着头皮也得上。
我先在官网上和其他媒体上阅读了几篇人物采访稿,根据采访的内容逆推采访问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采访大纲。之后我向靳军老师以及罗一诺学姐提交了我这个采访大纲,寻求他们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采访大纲进行了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程度。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我带着我的采访大纲,去会见了我的采访对象——冯思琪同学。但由于当天冯同学着急做核酸,原定的采访时长不得不被大大缩短。我们只进行了十几分钟的采访,而且冯同学过于焦急的情绪也影响了我,导致我们的沟通一直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的交流。采访结束后,我的心情有点沮丧。不过我没有被打倒,回到宿舍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
不行,第二次采访
内容整理完后,我根据材料进行了初稿的撰写。但由于采访的内容过少,导致我的文字缺乏内容的支撑,空有形却无神。可以说,初稿乏味到我自己都没有兴趣去看第二遍。
修改了很久之后,我意识到以我现在的文字功底,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又去麻烦了罗一诺学姐。一诺学姐对内容的组织,还有文字的表达提了非常详尽的修改建议,甚至写了一版开头给我作为示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示例开头被书写在了成品稿件之中。
在一诺学姐的帮助下,我磕磕绊绊地完成了第二版稿件。但是这个稿件的内容只有成品稿件内容的一半左右。用一诺学姐的话来说:看似说了很多方面,但每个方面只说了表面,刚准备深入就又换角度了。
我的担忧还是出现了,与此同时畏难情绪也弥漫在我的周围。我不敢去和冯思琪同学再约采访要求,不敢再修改我的稿件。在进行了很久的心理斗争之后,我决定迈出前进的脚步。
于是我先和一诺学姐商议我们的稿件缺少了哪些方面的信息,然后围绕这些缺少的东西设计问题。最后我带着这些问题,又联系了一次冯同学。不幸的是刚好卡在期末周,一直没有约到时间。期末周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左右,我终于约到了冯思琪同学。好在我们这次访谈的时间比较充裕,就两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探讨。
基于采访内容,我对文稿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改,终于拿出了第三版稿件。
修改,不断修改
在对稿件的反复修改中,我充分认识到小标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小标题,我对稿件的节奏把握就会不准,因为它能帮助我传达信息,也便于我进行段落的定点。
还有开头的修改,一诺学姐给的建议是引用一个老师的评价。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我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了她们的指导老师。幸运的是老师非常配合,我的工作也得以继续进行。
最后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配图。最初选择的图片是一张合影照与一张成员的工作照。但是靳军老师给了我恳切的建议:配图尽量不要选择合影照,也不要只有单人照,照片与照片之间在要素上要做到互补,同时也应该与新闻内容形成照应。当实在没有集体照时,合影照也能用。
人们常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最后能取得一个自己满意的成果,我非常高兴。
作者简介:徐东阳,语言文化学院英语2001班本科生
编发:杜佳妮
编辑:袁名周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