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又是植物学实验课,本就高度近视的我与显微镜眉来眼去一整个下午后,顶着发昏的头脑,狼狈地从理科楼逃出。这是我想要的大学吗?寒窗十二载,这样的结果,值得吗?我常问自己,似乎没什么能说服我的内心,让我安定。
往宿舍走着,不知不觉来到试验田,侧目望去,一片新绿些许带来一丝宽慰。依稀看见孙道杰老师在麦田中深切慨叹:“仲夏万物竞繁华,归仓小麦待重阳。秋霜冬雪岁寒时,无边新绿演沧桑。春风麦浪泛扁舟,濯缨采莲蔚苍生。”
述尽小麦的轮回,他诗中的小麦,在盛夏繁华之时选择隐忍,在寒岁之际甘服寂寞,不断积淀,走常人难以想象的道路,成果可收之时也有专属自己的风景。那一刻内心有什么在触动着我,但似乎只是一瞬。
远处走来一位中年人,看见青青小麦,慈祥的弯下腰,爱抚地揪一揪新长出的叶儿,一边嘴里喃喃:“每天不到田里,不摸摸小麦,我就浑身不自在。”缓缓起身,看向孙道杰老师:“小孙呐,现在像你这样的孩子也不多啦。育种确实是一件很难出成果的苦事。有的人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育种工作不能后继无人。年轻人要能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考验。”
“老师,我不寂寞,记得你以前也跟我说过‘育种给人一种期待感’,您都在坚持奉献,我又何以懈怠!”我的心弦似乎又被轻轻撩拨起,是那视麦如子、献身农业的浓情,是那无休无止、绵亘不绝的坚韧。面对初青的试验田,我好像也开始期待姜夔笔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美好景象,估计那才是王辉教授心中的最美。
他向田里蹲着的一位老农走去,那位老农挽着裤腿如痴如醉地观察着。霎时间,天地在流转,我仿佛看到他在赤日炎炎下他观察着麦田群体的透光情况,在风雨交加中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结构特点,不惧“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畏“风饕雪虐雨更打,委珠碎璧同泥尘”,那是黄河孕育出的赤子,由衷地也随黄河而去,重新变为养育小麦的黄土大地。
回过神来,王辉教授走近了,“老师,你总是在我前头到田里。刚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又是赶往试验地捕捉新情况。”
“小麦就是我的命,想当年家乡沦陷,生活来源中断,是‘战区学生贷金’帮助我完成了学业,现在国家给了我深入研究小麦的机会,而看到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大多是一些秆软易倒、多病的古老农家品种,亩产不足50公斤,农民劳动终年却难以果腹,不得劲啊,‘改良品种,兴农富国’刻不容缓。”一口河南话,一颗爱国心。
站在一旁的我,注视着外表看上去与农民无异的赵洪璋院士,不禁鼻子一酸,内心充满了敬佩与感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常常被语文老师归类为夸张手法,但在他眼中从来就不是不切实际的语言渲染,而是不懈的追求。
三批品种,推动小麦三上台阶,就“碧蚂1号”而言,单个品种9000多万亩,亩产150-200公斤以上,与院士一生的粮食相比,视作涌泉,言不过其实。一串串数据震撼人心,一株株麦苗结实高产,一户户人家脱离饥饿。中国以农为本,如此之成就不就是在积淀国之元气。
身后传来一位妇人的嗔怪:“你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小麦。”爱人面前,赵院士也是憨笑风趣而语:“就这一个小麦也没搞好。”随之转向爱徒王辉:“农民们不愿意种我们的小麦,我们就免费送给他们,他们质疑我们,我们就得更加埋头苦干。”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有多大成就,还在于他能顶住多大的压力,有多少跟世界挑战的勇气。似乎这句话正是为赵洪璋院士这一类人而定制,同时被他们的事迹而证明。我的内心震颤着,有一股力量呼之欲出。
不知何时,试验田田埂上站满了周边的农民,他们都通过赵院士的麦子使粮仓更加丰满,他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中尽是真诚的目光,亲切地问候着:“赵劳模,您又上田里啦!”
那份力量终于喷薄而出,沸腾着我的血液,颤抖着我的肌肉,使我热泪盈眶。艾青感慨过:“为何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为何现在的我眼中也含着热泪?我想我内心里对农学还蕴藏初心。
正如教授所说,“生产环境、自然环境不断变化,没有万古长青的良种,育种工作没有休止符!”时代在变,格局在变,农学人服务人民,服务祖国,没有休止符!
面对那么多热门专业,我的第一志愿从来都是农学;面对家乡的南农和千里之外的西农,农神后稷教民稼穑、开创古农耕文明的古邰城杨凌更让我感受到农学的魅力。
从“以综合育种目标为核心,四条选择原则为基本内容的动态选择策略”到“打破了优质与高产不能兼得的传统农业定论”,自20世纪70年代师从赵洪璋院士以来,王辉教授赓续奋斗40余载,孙道杰老师们前赴后继,之后的日子正待我们薪火相传!
擦擦满眶热泪,我发现这并非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就像小麦不经过分蘖,不经过越冬何谈结果;不经过基础知识的充实,不经历研究的积淀,又何谈一个农学人的结果?不禁诵起七律:“扬花抽穗不移首,竖刺挺胸更护仁。碎骨粉身千遍磨,终剖白面挚情心。”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自那以后,试验田变成我最喜欢的散步去处,在那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前人努力的背影。在田埂上走着,与茂盛的小麦一起生活在西农,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圆未来农学之梦。
作者:芮泽升,农学类2019级本科生
编辑:崔熠璇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