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怀念袁隆平院士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038ab1eb620c4300ab05435443b36956.jpg

2014年,高如嵩老师在试验田工作


我叫高如嵩,现年83岁,是农学院的退休教授。巨星袁隆平院士是我的同行,也是我1960年毕业留校从事水稻教学、科研以来,一直学习、崇拜的偶像和榜样。

我在给农学系30多届农学专业同学所讲授的“作物栽培学”课程中,水稻被排在各种作物之首,是重点。从1974年开始,杂交水稻又成了重中之重。

在讲授水稻栽培学时,我将《杂交水稻的艰苦创业史》作为第一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袁隆平团队主要成员简介、野生稻中雄性不育株(野败)的发掘、保持系、恢复系的筛选、三系配套、“南优2号”“汕优63”等品种的成功选育、10万大军赴海南制种、在全国稻区的大面积推广所取得巨大成绩以及先后获得的数十项全国和世界级大奖。

历届同学在听完这一章杂交水稻艰苦创业史后,感受深刻,一致反映:“这部创业史最精彩,很感人!”

据我所知,袁老师的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自始至终都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华 国锋同志在任湖南省委书记和国家主席期间对此项研究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最大。华 国锋为袁隆平团队提供研发经费、排忧解难、号召组织10万科研人员赴海南制种,一直到病逝前3个月还带病为他的专著《袁隆平院士访谈录》写了一篇很精彩的序。

袁隆平老师也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华 国锋的大力支持,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恐怕很难实现。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杂交水稻的现在和我获得的荣誉。”这段感言充分表明,在我国,任何一位科学家所获得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67ae46551ba148c295b438cbb8b44d4e.jpg

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1978年是陕西杂交水稻推广的鼎盛时期,当年9月中下旬,袁隆平老师亲自到我省汉中市农科所进行调研。在查看了杂交水稻长势后,他对赵志杰所长和我说:“我查看了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产况,就当前来说,产量最高的不在我们湖南,而在你们汉中。你们这里的气候生态条件非常好,是全国杂交水稻的高产优质区,亩产已超过1300多斤。你们的推广工作做得很好……”这些鼓励的话,对我省以后的杂交水稻发展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1981年,我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抽出了许多时间下农村去推广杂交水稻。那几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但一开始,许多农民对杂交水稻这个新事物还认识不到位,不会种植,少数农民还说:“杂交稻并不好,个子高容易倒。"

在这种形势下,我便主动走出校门与武功县大庄乡签订了300亩的杂交水稻种植合同。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达到1150斤。第2年我们将承包面积扩大到3000亩,又获得了大丰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许多农民种杂交水稻后一致反映道:“杂交稻就是好,高产、优质、效益好,是条致富道。"

1985年以后,我们把杂交水稻迅速地在全省适生地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省政府对我们1979—1981年在杂交水稻推广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了表彰,授予我们农学系“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

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创业精神给我增加了科研动力。

2018年元月8日,我曾在日记中写了一首打油诗《难往年》”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学习:

年龄步入81段,

已经属于老年汉。

但是人老心不老,

发挥余热继续干。


苦时想想“二万五”,

这点苦都不算苦。

累时想想老前辈,

这点累都不算累。


学习院士吴孟超,

学习院士袁隆平,

跟在他们后面干,

咱还是个壮年汉。

无力亲自下地干,

要靠智慧做示范。

只要坚持不间断,

终有圆梦那一天。


在两位院士的精神鼓励下,我于1984—1988年在杨凌流转了100亩地建立了一个“杨凌夕阳红粮安家庭农场”,让社会劳动力服务、靠经营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出效益。五年亲自种粮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研究找出了当前农民种粮无利、亏损的主要原因和种出效益的条件。

2019年至今,我在停止亲自种粮后又找到了一位中年农民魏党民,协助指导他流转了1000亩土地,组建了一个“杨凌党民家庭农场”。该农场2019年种粮的纯利润为86万元,2020年为41万元,今年第一料作物小麦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5月22日,巨星陨落失栋梁,华夏儿女痛肝肠。两位院士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在科学道路上勇敢攀登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学英雄,见行动。我要将英雄的精神化为自己发挥余光、余热的动力,坚持选育优质的、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协助、指导好种粮的家庭农场,老骥伏枥朝前赶,健康长寿度晚年。



作者:高如嵩,离退休处

编辑:林始莹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