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我们在延安探访设施农业的发展与困境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7月22日,我校园艺学院赴延安水肥管理技术调研服务队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实地调研当地设施蔬菜产业的水肥管理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现状。

在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当地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与农户面对面,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期望能通过学习延安设施农业先进案例和了解各类技术的实地推广应用情况,为促进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广新技术、建立示范点提供坚实依据;为促进干旱区、半干旱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线路。

安塞区位于延安市北部,是陕北地区设施蔬菜规模最大、质量效益最好的县区,2024年累计发展设施蔬菜面积8.09万亩,瓜菜产量36.1万吨,实现产值15.7亿元。为了深入调研,获取真实信息,我们联系了安塞区蔬菜局副局长、蔬菜营销中心主任郭爱军,实地调研了当地设施蔬菜产业的水肥管理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现状。

7月22日,随着郭局长的引领,我们来到了北宋塔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北宋塔基地建设在黄土高原的山上,大棚从山腰一直建设到山顶,通往示范基地的路尚未做硬化,路陡而险,且植被不丰,可以看出这里的水资源并不太丰富,而且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力劳作。但如今这里已经俨然建成了一个农业示范基地,达到单棚年平均收益7.5万元,个别棚毛收入20万元的傲人成绩,这其中想必有其独到的秘诀。


郭爱军局长为我们讲解.jpg

郭爱军局长为团队成员讲解


根据郭局长的讲解,我们把这个秘诀总结为:棚好,土好,光好,肥好,政策好,技术好,水足。

安塞的棚是“九五式”大棚,因其背墙厚5米,脊高5.5米,跨度9米,故名“九五式”大棚,这种结构与传统棚型相比,具有升温快、保温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棚内空间大、通风透光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安塞最早使用这种棚型可以追溯到2010年,这与其如今在设施蔬菜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密不可分的。

黄土高原的土壤普遍钾含量会高一些,而这些大棚位于高山上未经过度开垦的土地上,不太存在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山地大棚一日内收到光照的时间较平地的大棚更为充足,植物光合作用时间长,产量自然高。示范基地附近有养殖场,经政策协调,农民可以用秸秆等作为饲料与养殖场进行交换,养殖场产生的粪便与秸秆混合,经过腐熟,零成本获得有机肥,施于土地改良土壤结构,配合上复合肥的施用,使得棚内土壤肥沃。


北宋塔特色红龙果棚.jpg

北宋塔特色红龙果棚


说到政策,北宋塔的大棚建设依赖政府的支持,当地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随后集中修建大棚,修好的大棚由村民认领,政府负责平整土地,开出背墙,村民建设大棚还有补贴,这种种促成了北宋塔大棚较高的技术含量。大棚安装有自动卷帘机,可由传感器自动判断是否需要打开风口,这种传感器十分灵敏,一点雨滴都会使得它主动关闭风口,而一旦需要通风降温,风口又会自动打开;棚中安装着轨道,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简易的水肥一体机配合滴灌带省时省力,节水率可达66%,同时有效缓减了土壤盐碱化、降低病害发生率。目前,安塞区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利用率达到100%。此外像是棚掌柜,更高级一点的水肥一体机也在使用,这些共同构成了棚内一个立体、科学的种植管理体系。


新的水肥一体机.jpg

新的水肥一体机


在我们的印象里,陕北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在植被贫瘠的这里,亦是如此。为了解决缺水问题,这里采用了水槽聚水、软体罐收集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式,每年可为每座日光温室供水300方,基本满足棚内作物用水需求,此外,还在山底开拓五口水井,利用水泵将水泵至山顶,随后利用重力流水灌溉,用以补充作物重要生长期所需水量,有效解决了用水成本高和地下水过度使用问题。


村民棚内种植作物.jpg

村民棚内种植作物


即便北宋塔的设施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其中不乏能优化的地方。首先是技术方面,虽然这里的技术使用已经很成熟,但使用高技术机器仍然有些不足,比如较为高级的水肥一体机只在冬季使用,而在用水施肥次数较多的夏季则仍然使用简易的水肥一体机,因为技术费原因,农民更偏向于单使用自用卷帘机而不是更加智能、更加成体系化的棚掌柜,这些都是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而农业产出的运输销售并未体系化,特色品牌仍未建设起,人们只知陕北蔬菜而不知安塞蔬菜,蔬菜没有统购统销,而是依靠菜贩子主动上门收菜,收菜价不稳定,从而利润受限。想必在这些领域再为深耕一些,这里的“九五式”大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此次调研的第一天,安塞就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喜,而后面的行程更是让我们对设施农业以及水肥技术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安塞的空气是极好的,在大山的怀抱中,我们除去了前一天的舟车劳顿,新一天调研从窗外热闹的腰鼓声中开始了。在去目的地的路上,到处有安塞“九五”棚的影子,而今天经由蔬菜推广中心的郭局长推荐,我们来到了当地一个规模很大的种植点——金盆湾村。

金盆湾村坐落在大山上,全村300亩地共建有118个大棚,从山脚长到山顶,一直长到了山的那边。山脚下一间普普通通的连着大棚的房子,张远富技术员早以在那里等候我们多时。


微信图片_20250803181413_28.jpg

金盆湾村张技术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张技术员领我们进了棚子,不出意料,刚进棚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简易的水肥机,机器一头连着水肥桶,另一头随着水管连着滴灌带,延伸到棚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头顶上,风口正关闭,今天清凉的状态正是劳作的好时候,山上一百来个棚子里或多或少都有着农民忙碌的身影。

与昨天的调研相比,这里的棚由于推广较早,导致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不算完善,张技术员向我们讲明了金盆湾村大棚的现状,告诉我们政府在推广技术和补贴农民方面做出的努力。他告诉我们,这新技术的推广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农民们不清楚有这个技术,二是他们的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三就是成本和性价比的问题了。为了深入了解农民们的真实情况,我们对几个正在自家棚里劳动的农民进行了采访。


金盆湾村村民接受采访.jpg

金盆湾村村民接受采访


就像技术员向我们分享的,不少农民向我们表示了技术方面学习的困难,不过同时他们向我们倾诉了对自动化设备的真诚期盼。村里种棚的农民平均年龄都有五十来岁快六十了,有个老大爷七十三岁了连耳朵都有些听不清了还在种地,他们说种棚子一年毛收入能有个七八万,利润下来不好的年景(菜价低)忙一年也就挣个两三万。安上水肥机后,原来需要一上午的浇水施肥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有了自动风口机,人就不用天天盯着棚了,还能出去打工多赚些钱。


简易水肥一体化设备.jpg

简易水肥一体化设备


村里的年轻人太少,导致农民中能起带头使用新技术的人太少,农民往往又是看到效果了才能认同并使用新技术,这对技术推广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像是防止棚内温度太高的遮阳网,普通的收放太麻烦,自动的想用但怕贵,所以现在他们都用的是“土办法”,即拿泥巴往棚上面扔,形成一个个不同大小的泥点子,遮阳效果不错,也不太影响植物需要的光照,平时也不用管,唯一注意的是大雨过后就得重新往棚上面扔泥巴了。

宋家沟的村民也和他们有相同的问题,这里有70个“九五式”大棚,2012年就早早地建起来了。这里也主要是老年人在种地,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一听到有能手机上操控就能把地给种了的技术,村民就来了兴趣,不过一旦听到这技术的价格他们就蔫了。宋家沟的棚由于建比较早,设备以及补贴都不太完善,受蔬菜价格影响,这里农民的收入并不高,一年两茬西红柿,每茬肥的价格差不多两千元了,如果种的是黄瓜,花的更多,管理起来更费劲,而且每一两年还要换一次棚膜,计算下来,种地一年下来才能买一台有基础功能的机器。


宋家沟大棚.jpg

宋家沟大棚


村民们的苦恼还不止这个,由于仅靠经验和肥料贩子的建议施肥,他们的土地在经过多年种植后,变得盐碱化了,有不少苗因为不耐受在种植的过程中白白损耗。正因如此,现实的教训促进了他们对技术的渴望,当他们了解我们是西农大的学生后,他们迫切期盼我们能搞出好的水肥技术,让质量下降的土地变好起来,让好技术再便宜点好用点性价比高一点,他们对这样智能的技术实在是盼望已久了。


宋家沟村民夫妻告诉我们种植困境.jpg

宋家沟村民夫妻告诉团队成员种植困境


行程的最后一天,安塞区枣湾村又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不少设施农业、甚至设施农业以外的重要信息。

枣湾村,与前面的山地大棚不同,这里的设施农业以平地棚为主,65个大棚大多建于2021年。这里的驻村技术员为我们介绍,平地棚与山地棚在温度管控和租棚成本上差异显著。山地棚借山谷风可快速降温,管控更省力,初期租价约80元/平;平地棚积温难降,但租价从最初120元/平逐步降至80元左右。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稳定的水电条件——抽取地下水供水,水量充足且按用量计费,电线直接接入棚区,没有山地大棚常见的电难题,为农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枣湾村大棚.jpg

枣湾村大棚


在产业运营中,枣湾村“大棚配小棚(拱棚)”的模式很亮眼,拱棚的收益常能覆盖大棚成本,但收益分化与技术应用的矛盾仍较突出。当地肥料(水溶肥)用量达5千克/亩,部分时间还施羊粪等农家肥(约十来方/亩)来改善土壤,而且种苗、肥料多来自同一家农资店,用他们的话来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植物长不好去追究责任要个说法也挺方便。棚里的简易水肥一体机与我们之前所见相同,在政府补贴下,百来块钱这一套系统就能在棚里安装好。技术推广依旧面临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问题:智能设备如“棚掌柜”年费数百元,自动风口机信息费仅20元/年,成本差异让多数农户犹豫,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农户学习能力与管理技术的分化。


大棚配小棚.jpg

枣湾村的“大棚配小棚(拱棚)”


村里的技术员是积极求变的代表。他告诉我们,自己曾参加我校的乡村振兴培训,所以对新事物的探索、接受能力比一般农户要强。他通过网络直播关注到山东教授的好肥好技术后,专程前往山东学习考察,从那里就把肥料买好了,价格甚至比在本地买同款肥料更优惠。


枣湾村技术员为我们讲解.jpg

枣湾村技术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技术员深知自动化技术的价值——既能节省人力、提升收益,又能释放时间(比如接受我们采访时还能指导农户生产),更能抹平个体管理差距,让农户有能力租赁更多大棚,长远看收益显著。但不少农户依赖过往经验,即便种子、肥料相同,也因管理不当导致收成不佳,这正是收益分化的重要原因。


枣湾村技术员告诉我们村民难处.jpg

枣湾村技术员告诉团队成员村民们的难处


不过令我们吃惊与痛心的是,农民们的收益波动还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前几年大棚收益可观,但近年受收购方压价、“劣币驱逐良币”影响,好品种因外地低价劣质产品冲击难以盈利,农民要么放弃好品种,要么干脆不种,形成双输局面。对此,农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发挥推广与规范作用:一方面通过补贴降低自动化技术的投入门槛,推动技术普及;另一方面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购统销体系,遏制压价与劣质产品冲击,让优质品种与辛勤投入有合理回报。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能力强、愿意了解新鲜事物并投入的人(如这位技术员和受过教育后回村务农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更能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最终收益也更可观。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也依赖农户对学习的重视——唯有弥合管理差距、规范市场环境,才能让好的技术更有效地推广,才能让设施农业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智能设备.jpg

智能设备


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结束了,但村民们招待我们时脸上充满的热情,村民面对困难时脸上写着的无奈,村民们面对技术时眼中闪着的渴望,仍然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知道了农民们的困境,看到了乡村振兴事业的伟大,更明白了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论文、把青春书写在大地上!今天,就先从水肥技术开始!

作者简介:张彦杰,园艺学院设施专业23级本科生

丁鑫羽,园艺学院设施专业23级本科生

周宏烨,园艺学院园艺专业24级本科生

编发:初晓菡

编辑:禹泽楠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