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是1949年12月在陕西入伍的,1950年就入朝鲜了。”已经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树明在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眼里依然闪着光。“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我们国防团工委的志愿者们带着崇高的敬意来到抗美援朝老兵李树明家中采访慰问,听他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李树明,1933年3月13日生,1979年入党,党龄44年。 1949年12月1日参加革命,原12军34师101团战士,1950年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抗战,1951年8月在抗美援朝战伤负伤,定位三等甲级残废。1952康复后转至陕西省华阴光荣院,同年9月送至西农高职班学习,毕业后留校,1993年从后勤处副处长退休。
探望抗美援朝老兵
李老先生说自己年龄大了,患了健忘症,时常记不清事情,但当讲起抗美援朝经历时,他依然能准确地记起作战中细节。他记得早在1950年7月份,他就随部队赶在敌人炸毁桥梁前悄悄跨过鸭绿江;他记得入朝前部队发的两身新衣、两大袋炒面;他记得美军飞机在头顶飞旋,空投炸弹,弹片穿过他的大腿,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在采访中,我们问道: “当时抗美援朝志愿军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李老先生说:“当时我们的装备落后,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坦克;在饮食上也没有保障,更谈不上伙食的质量。我们的物资,都是靠民众一车一车运来,再一件一件传送到手里的。”
老兵展示军功章
李老先生还说道,他上战场前根本不知道害怕,当战争打响,听到枪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才会害怕,但当冲锋号响起,跟着身边的战友冲锋,就一点不觉得恐惧,一心只想着打赢这场仗。负伤后,自己在防空洞,手里没有枪又听到外面零星的枪声在响,心理压力很大,害怕的情绪又占了上风。但当医疗队员及时赶来后,心里就不怕了。李老先生还清晰地记得医疗队员对他们说:“有我们就必然有你们,我们就是来照顾你们的!”
在谈到战争期间和转业后生活条件变化时,李老先生说,上战场前会给每个人发干粮,就是用炒熟的大豆,玉米,小麦等磨成粉,每个人两大袋,吃的时候把雪化开当水,和着吃。转业后,国家给的是干部级别的待遇。每个月十七元五角的工资,饮食上有保障,有四菜一汤。他真正感觉到了国家对退伍军人的重视和关心。
重要领导人手签证明
在慰问的最后,李老先生拉起我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吃过的苦,不希望你们再吃,我们流过血就是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现在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好,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学真本事,学真本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前敌人太强大,我们做什么都受限制。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就要突破,像芯片那些高精尖的技术正是要你们这群年轻人要去和他们搏一搏!”
枪林弹雨,异国他乡,他们守护的既是脚下的土地,亦是身后的故乡。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军人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他们不怕牺牲,耀眼的军功章是他们为祖国作贡献的真实写照!而我们在珍惜今日幸福来之不易的同时,更要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像李老先生说的那样学习真本事,为国防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雨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工2104本科生
乔永源,信息工程学院软工2204本科生
文子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工2103本科生
编发:吕佳悦
编辑:吕佳悦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