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识了一副似水墨又似油画的江南水乡图,一时语塞,注目流连。画面上,一大片白墙黑瓦,似说还休,天空旷亮肃静,只有一对燕儿在檐上游走,似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着一字。
于是查这是谁画的,吴冠中,这三个字便深深刻烙在我的脑海里。
前两日,偶然读到了吴老的绘画笔记。跟随他的目光,我行走在上个世纪末的江南烟雨和都市霓虹,重温那一道道旧梦。
对燕
绘画笔记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吴老绘画的心路历程。收录的每副画都有他内心的旁白,让观者赏其画知其人,进而读懂画。阅读的过程也见证了吴老画风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具象到后期的抽象、意识流,及后续大量的江南水乡画形成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相较于他后期意识流的画作,我更喜欢他早期带有具象、写意又实实在在的笔触,那么空旷宁静,又富有生命力。
《麻雀》绘于1972年,吴老偶遇一丛野林,枝头见麻雀。于是枝是线、雀是点、线入画,呵成一副秋日的画卷。其中我喜欢那一片黄,那是梵高用过的黄,蓬勃中带点苦涩的美。那些麻雀呆呆的立在枝头,不屑一顾的望着画面,它们是作者的心声,对当时的社会,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及对抗,在那样的年代,熬过去,需要一些自我消解,我想麻雀就是作者的出口。
《太湖鹅群》绘于1974年,吴老到苏州写生,天光湖色之间嬉闹,拥挤争食的一群胖鹅湖水游嬉的画面定格在了他的脑海。吴老好像不太喜欢阳光,他的画总是一副清灰色,让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凉意。而鹅嘴上的一点鲜红,让我结了冰的心瞬间融化,生命也有了火气。即使人生的暴风雨来临,我们也要坚守一团火,熬过去。
《夜咖啡》绘于1989年,吴老钟情的巴黎美术学院附近的小小咖啡店,直到他回国还一直盘旋在他胸口。为解这份情思,吴老便作成了这副灯光幽暗,气氛神秘的《夜咖啡》。我喜欢它那模糊的色块,乌黑天空中点点黄光,橘黄的夜灯,还有那片热闹的人群。我喜欢这摩登的名字,夜与咖啡,三个字凑在一起就是无数个故事。这是繁华都市的一景,是我的心之神往,是我儿时的梦想,想在遥远的国度,体验这样的景色,这样的生活。
《扎什伦布寺》绘于1961年,这个时期吴老的风景画着眼点始终落在对于意境的追求上。观看画面时,仿佛是身在车里向窗外一撇,攫取了这一副画面。这里的风景那么的似曾相识,像极了我的家乡,那里有苍凉的大山,或红或白的建筑群,诉说着一种宗教般的执着和坚守。一道道白杨树像固执瘦弱的青年人,护卫着这一片疆域,行走的僧侣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这幅画让人生出一种绝望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苍穹之下竟无一点生命的绿色。
《故乡之城》绘于1980年,这是吴老最典型的白墙黑瓦家乡画。这是一个有着高高的拱桥,有着流水,有着熙熙攘攘人群的江南水乡画。透过画面,仿佛听到了那些热闹的叫卖声,歌唱声。有着烟火气的水乡,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惬意,仿佛某户人家的才子佳人正在赌书泼茶。或许走进那个窄窄的巷子,就会在烟雨朦胧的江南,遇到一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女子向你走来........
阅读吴老的绘画笔记时,本来只想欣赏里面画卷,不成想里面的文字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就像书写的音乐,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像涓涓溪流,流淌在周围,满眼满耳都是秀丽风光,让人既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结束。我不禁感叹,原来吴老还是天生的散文家,也难怪画的那么有魅力。
有道是语言的边际就是能力的边际,在我看来,语言的边际也是心灵丰富程度的见证,只有承载了沉甸甸的感触,才能绘出洋溢着诗情画意,韵味深厚的图卷。
为了取景,他万水千山走遍;为了追寻内心的一种氛围,他执着的守候在某个地点,静静地等,等候时机、等候画面,等候意境。他不拘于一种画风,不害怕失败,即使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家,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这点尤为难得。他天生为绘画而生,和画面合二为一。
之前一直不清楚如何去鉴定一个画者的贡献,读了此书,尽管也是模模糊糊,但有那么一丁点领悟,只有推动绘画技巧的变化或者形式变化,不仅仅是模仿,更要有个人鲜明的个性,方能显出那么点力量,才能拥有一席之地。吴老的贡献不是一丁半点,他的画在我看来既有东方水墨画的意境又有西方油画的厚重,取两者之精华,才会让人意犹未尽,品了又品。
作者:马玉萍,化学与药学院本科教学秘书
编发:朱梦杰
编辑:罗一诺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