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我们在党旗下共同成长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一面鲜红的党旗在田间地头迎风飘扬,一枚枚闪亮的党徽在榆林试验站熠熠生辉,一个个勤劳的科研工作者,活跃在田间地里,攻克一个个农业“卡脖子”难题。


党员率先垂范,党旗飘扬在榆林试验站

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榆林试验站,更映射在人们心上。小杂粮团队40余名师生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晒得黑黢黢的,暑假和国庆假期依然坚守黄土高原一方“阵地”,贡献涓滴之力,向祖国致以最真诚的祝福。


图片1 党员先锋队于基地劳作留念_副本.jpg

党员先锋队于基地劳作留念


关注时事,时刻学习在基层,将党史学习带到田间地头。以田礼欣、冯煜等留守基地的学生党员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自发结成党小组,每天晚上在院子里纳凉时准时收听新闻联播,关注国家时事,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为祖国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夏日榆林试验站的院子里,总会坐着一群人,说着那些年的故事。“新鲜的血液”缠着老党员王鹏科副教授,给大家讲建党伟业。初冬的榆林,冷风飕飕的,我们一面听老师讲红军长征,一面在地里做活。虽然冷风入股可长征的精神依旧温暖人心。听完故事,新入学的柴少华等5名新同学今年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给支部书记。

在榆林试验站,思政学习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校内的党员同志和试验站的党员同志充分联络起来,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交流学习先进思想的心得,真正做到将思政学习与知识学习、技术学习相结合,培养出有思想有理想有技术的农业科技栋梁。


服务生产一线,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抬眼望去,湛蓝的天空点缀朵朵白云,山顶高大的发电大风车嗡嗡作响,在定边、靖边茫茫的荞麦花海中,从山顶的紫红色荞麦到白粉色逐渐过渡,蔓延到公路旁,伸手可触,映入眼帘,瞬间长久坐车的不适感一扫而空。杂粮团队选育的观赏荞麦品种成为田园花海靓丽的风景,一眼望不到头的“荞麦花海”为当地旅游业添色增色。

小杂粮团队立足西北旱作农区,以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系统开展小杂粮抗逆、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研究。先后育成陕豫谷3号(谷子)、西绿1号(绿豆)、西芸1号(芸豆)、西农9976(荞麦)、西农9940(荞麦)等抗逆、优质小杂粮新品种36个,制定小杂粮生产技术标准(规程)4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出版专著20部,有力推动了旱区杂粮产业发展。

同时,团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先后承担5门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学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2018-2020年先后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等各类奖项27人次。在观赏型、高黄酮、适于机械化的优质高产杂粮品种改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图片2 晚饭后王鹏科副教授为研究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_副本.jpg

晚饭后王鹏科副教授为研究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


2021届毕业生刚在六月离开学校,而我们2022届毕业生的工作也提上日程。在学时,我们以创新为驱动,以艰苦奋斗为榜样,争做老师的好帮手,潜心科研,有所成果;入社会后,我们也不会丢课题组的“面儿”,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各行各业努力发光发热。



作者简介:李德利,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2019级硕士生

编发:林始莹

编辑:韦玉珊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