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2004年,我从乡下转学到横山县城,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炒驴肉,从此便和这个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我刚上初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而陌生。尽管和同学们还不太熟悉,但对各式的县城小吃早已熟门熟路。一次母亲来看我,说要给我改善伙食,我脑海里一下就冒出了“炒驴肉”。
2004年物价不高,凉皮一块钱一碗,八块钱的炒驴肉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奢侈。母亲带我走进饭店,服务员连忙招呼道:“你们要大碗还是小碗?”。
“大碗!”
我想都没想,快速地像一个老练的食客。店主都乐了,应了声“两个大碗”,笑着去后厨备饭。
县城的餐馆普遍实在,满满一大碗放在面前掷地有声。驴肉、细粉、土豆条,配上火红的辣椒,爆炒出来,盖在盛好米饭的大碗里,堆成一座小山,很有视觉冲击。佐以店家秘制的凉菜,糖蒜,可谓是色香味俱美,让人望之生津。
炒驴肉用的驴肉产自本地,肉质劲道却不难咬,紧实有弹性,撒上葱花香菜,搅拌一下,香气四溢。驴肉中混合着辣椒和葱花的香气,细粉和米饭搅拌在一起囫囵下咽后的畅快,让人越吃越上瘾。一边吃还要招呼老板给咱来碗米汤,原汤化原食,好不自在。
从那时候起,每年假期我回到横山都要去邮电巷吃炒驴肉。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炒驴肉从开始的七八块涨到了十几块,到后来的二十多,味道却一直没变。舟车劳顿之后能够大快朵颐,美餐一顿,是我每次回家最大的动力。
后来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数少了,炒驴肉的记忆渐渐从我的味蕾里淡出。今年暑假回去再找,发现以前经常去的那家店已经不在了。
有人说店搬到了桥头那边,也有人说搬到了榆林。母亲看到我没找到驴肉店,安慰我:“时代一直在变,说不定有更好吃的了,可以尝试一下新的,你不是也在变吗?”
听了母亲的建议,我随便找家店点了一份面。
“老板,要小碗。”
作者简介:赵星宇,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代史纲要系教师
编发:田若菲
编辑:罗一诺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