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8月1日至8月26日,我校农学院“橘园绿创队”赴重庆忠县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柑橘文化传承、产业生态建设与农旅融合发展,深入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农户家中,实地感悟农业现代化进程,倾听乡村振兴脉搏。
实践队首站抵达新立镇,在与镇党委书记深入交流后,明确以“柑橘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为主线展开调研。寻着历史的线索,实践队走入了柑橘时空馆。‘
团队参观柑橘时空馆
在柑橘时空馆,队员们跨越时空,感受从先秦贡橘、屈原《橘颂》到“千头木奴”的厚重历史。巨幅移民挑橘壁画和百年古橘根,无声诉说着柑橘承载的文化与乡愁,为橘乡振兴注入深厚精神动力。
文化为橘乡立心,产业则为振兴筑基。实践队进入柑橘加工厂,探访柑橘从智能化分拣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从斯格兰集团最早推动产业化起步,到今天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副产物利用”完整产业链,柑橘在这里实现了“吃干榨尽”:果肉制成NFC果汁,果皮转化为陈皮丁、饲料与有机肥,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链。这一“全果利用”模式不仅减少浪费、提升附加值,更体现出现代农业对生态伦理的重视。
循环农业的理念在汝溪镇扇子坪基地有了更生动的诠释。“柑橘林下种虎杖”的复合种植模式,既护土增肥,又助农增收。更值得称道的是企业推行的“村集体+基地+农户”合作机制,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与分红共享发展红利——乡村振兴,正在成为一片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现实。
柑橘林下的虎杖
产业现代化之外,文旅融合成为橘乡发展的另一重要维度。实践队走访了智慧果园、青龙湖湿地公园、马拉松环道等多个标志性景点,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中的“绿”与“美”。
标准化果园中,每棵果树距离道路不超过150米,兼顾机械化作业与观光采摘;柑橘不同季节的开花与结果特性,被自然地转化为“四季有景”的旅游亮点;而环湖步道、骑行线路与观景平台,则巧妙地将生产、生态与生活融为一体,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
当然,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有待提升的环节:如糖果小镇尚未有效利用,部分景点季节性明显等。但村民对发展文旅的支持与期待——“要是能把景点办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诚而迫切,凸显出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
队员调研双柏村居民
三峡橘乡的振兴,根植于千年橘文化的传承,成长于生态农业的创新,绽放于村民的笑脸中。三峡橘乡将屈原《橘颂》的精神品格、移民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有机融合。“全果利用”和“林下经济”等模式,不仅减轻环境压力,更拓宽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而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才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作为农林学子,我们将继续扎根大地、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穆彦情,风景园林艺术学环境设计22级本科生
余子鸣,农学院农学类24级本科生
编发:潘海燕
编辑:谢佳能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