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走进扶眉战役纪念馆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7月11日,我们一行走进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扶眉战役纪念馆。

图片1.png

“赴眉县红色记忆寻访实践团”在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观史实,思战役脉络

纪念馆里,泛黄的历史照片、斑驳的作战地图、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1949年7月那场决定西北解放进程的关键战役。在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我们系统了解了扶眉战役的背景:彼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与“二马”部组成联防集团,企图阻止解放军西进,而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以“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方针发起攻势。

从战略部署的沙盘推演到关键战斗的细节还原,从解放军突破防线的英勇冲锋到4天激战歼灭4.4万敌军的辉煌战果,队员们驻足凝视每一件实物、聆听每一段故事。

“看到战士们用过的水壶、磨破的草鞋,才真正体会到胜利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一位队员在参观笔记中写道。这场沉浸式学习让大家对战役的规模、激烈程度与历史意义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图片2.png

队员们集体学习扶眉战役战时的作战形势

祭英烈,铭先辈功勋

纪念馆旁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环绕,2160座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都镌刻着烈士的姓名与籍贯。在陵园工作人员的介绍中,队员们得知这些英烈多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他们在扶眉战役中用生命换来了关中西部的解放。

全体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列队肃立,低头默哀。微风拂过,墓碑上的名字仿佛在轻声诉说。“以前在课本里读到‘牺牲’是抽象的,现在站在这里,才明白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未竟的人生、一个破碎的家庭。”实践团成员吕同学感慨道。

默哀结束后,大家缓步走过墓碑区,指尖轻触冰冷的石碑,心中对“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体会愈发真切。

图片3.png

队员队员们向为扶眉战役胜利奉献生命的革命先烈致以深切敬意与感谢

探路径,话青年传承

除了学习历史、缅怀先烈之外,我们还与扶眉战役纪念馆的资深讲解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访谈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当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未来如何加强有效性与吸引力。

大家围绕如何利用好纪念馆资源、创新展示与讲解方式、如何让革命历史故事更加贴近当代青年、如何激发青年主动学习传承红色精神的动力等实际问题,展开务实讨论。访谈结束后,我们在现场向场馆讲解员发放了调查问卷,旨在收集青年一代对红色教育的认知、态度及建议的第一手资料,为分析传播效果、探索更优化的红色精神传承路径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图片4.png

队员就扶眉战役相关问题对馆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交流

调研学习虽然告一段落,但其激发的思考将持续影响每位队员。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功绩与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作为农林高校的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铭记历史,更应是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关注和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在脚踏实地奋斗中践行爱国主义情怀,努力为赓续红色血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属于西农青年的那一份力量。

作者信息:田嘉木,人文学院24级本科生

吕彩杰,人文学院24级本科生

编发:刘佳倩

编辑:朱若璇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