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对话当代“茶箩娘”祝雪兰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7月25日清晨,薄雾轻笼着广西梧州的群山。作为“践学逐梦,职引青春”暑期就业实践探访行广西团队的一员,我怀着兴奋与期待,随带队老师文晨和四位伙伴,踏上了探访梧州瑰宝——六堡茶产业核心产区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的旅程。

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雪兰,她曾作为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的一员就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过。

沿着崭新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满目苍翠的茶园梯田与点缀其间的特色民宿渐次展开,宛如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海拔渐高,我心中对这位带领瑶寨乡亲蹚出致富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当代“茶箩娘”的祝雪兰书记愈发敬仰,对“一片叶子振兴一个农村,从‘绿叶子’到‘金叶子’”的故事也愈发好奇。

从“两头黑”到“路路通”

在村委会简朴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祝雪兰书记。她笑容爽朗,眼神坚毅,带着山乡人特有的质朴。没有过多寒暄,我迫不及待地问出了心中的问题:“祝书记,您曾以一位基层一线党代表的身份将‘发展六堡茶产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汇报给习近平总书记,如今,这条致富路已串联起年增收逾百万的茶产业链,能为我们这些年轻学子讲讲村里的振兴历程吗?”

祝书记的目光望向门外绵延的茶山,话语仿佛也浸染了岁月的茶香:“说起变化,你们上山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见证。”她回忆道,“过去啊,我们去趟六堡镇,那是‘两头黑’——天不亮就得出发,深一脚浅一脚走4个多小时才能到;下午4点就得紧赶慢赶往回走,到家又是七八点天黑透了。”

她顿了顿,语气中带着自豪,“现在,在全村的努力下,村里10个小组,水泥路全部贯通,最远的两个组20多公里,也畅通无阻了!”她指着漫山遍野的茶树,“产业要发展,单打独斗当然比不上抱团发展,我们全村上下一条心,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我们村的种茶规模从零星的百来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000多亩。下一步,我们全村要把瑶族文化、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我们村发展得更好!”

55.png

祝雪兰书记(左)接受同学采访

今天的山坪村,村容整洁,道路平整,百姓生活富足,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模样。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分量,也懂得这通向山村外的柏油路建设落实的不易,平坦的公路,崭新的村貌,每一处改变都是她无悔付出的见证,来到山坪村的所见所闻令我更加敬佩这位山村里的女书记。

“吃亏是福”背后的责任担当

曾经的山坪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度成了自治区级贫困村。如今的脱贫成果必定来之不易,我追问道:“祝书记,2008年您当选村支书时说‘选我当村支书,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山坪村贫困村的帽子必须要脱掉!’,17年来,您说到做到,带领村民修路、种植和加工六堡茶、种八角、架电线、网线,通自来水……山坪村一步步走向富裕的道路。这一路上一定遇到了不少坎坷,能跟我们说说您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守初心的经历吗?”

祝书记的神情变得凝重而坚定:“困难确实不少。最初动员大家种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说些很难听的话,觉得我是瞎折腾。”她坦然道,“但我心里认准了这条路是对的。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记得入党时的初心。不管遇到啥委屈、吃啥亏,我都想着‘吃亏是福’,多看好的一面,坚持下去。”

“随着产业初具规模,新的挑战又来了——产量分散,品质不一。”她介绍,传承千年的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有一套高标准的制作工艺。有时十几二十户才能凑够100斤茶,虽然制茶技艺逐步推广,但传到各家各户落实的程度不同,茶的味道就有差别,买家不满意。制茶是好路子,但是不统一制茶标准,我们村的茶很难走出大山,“我决定把家里祖传的制茶技艺公开传授,家里人却不理解。”

1.png

我校学子聆听祝雪兰书记(左一)讲解六堡茶特点和制茶工艺

面对这个瓶颈,祝书记没有退缩。“我说服了家人,以炒茶的小平房为‘教室’,办起了‘茶园讲堂’,统一我们村的制茶工艺、标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村六堡茶产业一步步稳扎稳打发展起来了。”她的话语铿锵有力,“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真心为群众好,踏踏实实做事,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会信任!”

听着祝书记的讲述,我深受震撼。她身上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冲劲、“不怕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全局意识、长远谋划”的产业眼光,以及“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奋斗意志,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力量,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采访临近尾声,祝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习近平总书记讲,‘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她热切地鼓励我们,“希望你们这些农业高校的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学校里培养奋斗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祝书记说,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这里有最需要你们的广阔舞台,有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等待着你们去挖掘、去服务、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3.png

我校学子与祝雪兰书记(左三)围坐交谈

采访结束,我握住祝书记温暖有力的手,内心已被深深触动。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和职业启蒙课。祝书记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她非凡的长远眼光、无畏的创新勇气和坚韧的奋斗精神,如同一粒种子,悄然播撒在我们这群年轻农科学子的心田。

我校对专硕的培养尤其注重田间实践,给予我们驻扎试验站、实践基地的机会,让我们在田野间增长实践技能,聚焦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望着生机勃勃的茶山,我更加确信,在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回响着新时代最嘹亮的青春召唤——那里,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于萌,园艺学院20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

穆彦情,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022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唐国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

编发:陈欣悦

编辑:陈启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