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凤岗通讯社为我创造了数不清的回忆。仿佛昨天还坐在小小办公室里和学姐字敲句炼地写着稿件,今天再次打开电脑里那个名为凤岗通讯社的文件夹,却要写下这篇文字,与凤岗通讯社告别,与四年的学生记者身份告别。
大一初入学,我接过了学姐手中的招新海报,怀着对记者工作的浓厚兴趣,我顺利通过面试,加入了这个对我影响颇深的组织。记得第一次见面会上,靳军老师引导我们一一作自我介绍,我坐在台下默默张望,心里数着还有几个人轮到我。那时的我并不擅长在人前说话,尽管上台前已经告诉自己要自信,第一次自我介绍还是难免磕绊。我望着台前学姐们自信大方地侃侃而谈,心里满是敬佩与羡慕。我暗暗告诉自己,要向他们学习,要鼓起勇气改变自己。
除了这件小事外,初入记者团时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罗一诺学姐在校时,曾获得陕西高校新闻奖。一次会上,我坐在台下看着学姐拿着那张证书,听着靳军老师对学姐的介绍与夸奖,心里很受鼓舞。会后我读了很多一诺学姐写的稿件,生动而流畅的文笔让我仿佛亲临新闻现场。我盼望着能早日写出像这样的好稿件,至于新闻奖,是那时的我不曾奢望过的。
吕佳悦(左一)在春招现场采访求职者
慢慢的,我开始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参与新闻采访,学着写各种各样的新闻稿件。我参与的第一次大型采访活动是2022年的春季运动会,我跟着小组一起去往操场,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第一次难免紧张,就像参加跳远比赛一样,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尽管预备动作已经做了无数次,还是迟迟不肯迈出那一步。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却因为自己的一时犹豫,错过了采访的最佳时机。尽管并不是很顺利,但同学们友善的回应与前辈们耐心的引导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终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采访任务。
吕佳悦(左一)在采访新疆维吾尔族的阿卜杜同学
此后,校园里各种各样的采访活动我都尽量报名参与,于是我得到了一个采访袁志发教授的珍贵机会。一想到要采访教授,我心里除了激动外,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采访前,我查阅了袁老师相关的信息资料,列出了满满一页纸的采访提纲,同时我也向靳老师和学姐们询问修改建议和采访技巧。在完成采访提纲后,我反复输入老师的电话号码,一遍又一遍的演练我该说的话,而手指迟迟不肯按下拨打键。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后,我终于拨下了电话,电话很快接通,耳边传来了袁老师和蔼的声音,我简单说明了我的采访邀请,老师便欣然答应。随着话音落下,电话挂断,我内心很多顾虑也随之消散。
采访当天,我和摄影伙伴前往袁老师家中,他随和又热情地招待我们。一开始,我一口一个“袁教授”,他听后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不用叫我什么袁教授,叫我袁老师就好了。”他为我们泡上热茶,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和两位大一学生,就这样交流了一个下午。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袁老师讲,我们听,提前列好的采访提纲根本无法囊括袁老师精彩而又漫长的人生经历。他不时将我们引入他那个狭小的书房,时而入迷的为我们讲解他正在撰写的数理专业书籍的内容与思路,时而翻出赵洪璋院士赠予他的书籍,怀念他们的往昔情谊。
那天分别时,天色渐暗,雨打风吹,我们站在北校南门口,他鼓励我们用功读书,为国家作贡献。望着他离去的背影,那时的我真切感受到了新闻采访的魅力,既是为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更为传递故事背后的人之精神。
袁老师乐观、专注、敬业、幽默,对晚辈关怀备至。采访期间他接通了一个电话,是自己出租出去的房屋的房客打来的,大约是说一些家具购置的事情。挂断电话后,袁老师解释说,他租给别人的房子不涨价,房屋内家具有不能使用的,他也经常自费购买,供人使用。尽管这一小插曲我并未写进正文里,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吕佳悦(右一)在采访袁志发教授
有了这些收获颇多的采访经历,此后的采访我更加游刃有余,无论是杨凌马拉松还是新生采访,我总是能很快找到心仪的采访对象并果断上前沟通并切入正题,同其进行流畅又高效的采访环节。大二和大三学年,我时常奔走在采访一线,面对面地同许多优秀老师、同学甚至是学校职工交流。
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身份甚至肤色的采访对象,我会根据采访需要使用中文、英文甚至是方言。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生,他们之中既有来自维吾尔族的名字最长的新生,又有职务繁忙的体育部主任,既有守护学校平安的教学楼保安,又有从地球另一版图的国家前来攻读硕博士的留学生,在一场又一场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于自身身份与责任的体认,那种始终向上的精气神,正是校园采访中时常能感受到的力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文字记录这些故事,传递这份力量。
大三最后的两场采访,一是采访田径队师生,二是采访食品学院的徐怀德老师。此时我已经对自己的采访有了足够的信心,我带着其他负责采访和摄影的同学,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这两场采访。其中第一场采访后我主笔撰写的《西农田径队“破天荒”了》获得了那年陕西高校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欣喜万分,立刻回想起了大一时望着一诺学姐手捧奖项证书的场景,那时不敢奢望的新闻奖,如今我也攥在了手里。曾经鼓起勇气迈出的每一步,仿佛都在时间里有了印证和回应。
吕佳悦(第一排 左七)在杨凌马拉松松采访活动中与凤岗通讯社同学的合照
大三那年,我成为了校报记者团团长,我学着学姐学长的样子,在新学期伊始制作招新海报,并一间教室一间教室的将那些曾经传递到我手里的海报,再经过我的手传递给新同学。我开始在老师和前辈的指引下学会组织和管理记者团,期间免不了许多困惑和难题,但好在每次发出的疑问后,都有来自老师和前辈的肯定和鼓励。
一次我前往记者团办公室整理物品,我看到了许多前辈们的旧物件,其中既有泛黄的校报,又有集齐不同笔迹的工作日志,我饶有兴味地蹲在办公室里一页一页翻看,仿佛看见了他们坐在这间小屋里激烈地讨论着新闻工作的诸多问题,笔下飞快地记录着那些稍纵即逝的采访灵感。我还看到了一沓火车票样式的小卡片,上面印着起始点,具体的细节我已记不清楚,但我想起点大概是凤岗通讯社,而终点应该是祖国各地。
今年是凤岗通讯社成立的十周年,而这张告别的车票,也即将要传递到我手中。这四年里,因为有凤岗通讯社,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结识了一群向上而多才多艺的优秀同伴,感受到了新闻的隽永魅力,看到了其他人斑斓多彩的人生,同时也见证了自己的改变与成长。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希望未来的更多个十年,还能有机会与凤岗通讯社一起再话这一段难忘的记者经历。
作者简介:吕佳悦 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1级本科生
编发:张晨茜
编辑:卢芝颖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