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我与农高会——玉米田间展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9月15日,在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杨凌,隆重举行了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高会上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4个集中展区,11个田间展览点,其中田间展是本届农高会的一大亮点,十分接地气地向参观者直观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应用。就如杨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农高会田间展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振华在田间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田间展就是在田间地头让参会群众亲自体验产品、应用,要拉近群众与高新技术成果之间的距离”。


图片4_极光看图.png


薛吉全教授玉米遗传育种团队通过与多家单位合作,在30多个地点开展大联合、大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改良,培育出了以陕单650、陕单660等为主,有着抗旱耐密、宜机收特点的玉米品种,并根据不同生态区特点,集成了三套因地制宜的技术模式,为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推动了西北旱地玉米区的形成。


图片5_极光看图.png


我作为薛吉全教授玉米遗传育种团队中的研究生,有幸参加了本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玉米田间展的介绍工作。我们不仅为科研单位、育种企业、不同规模的种植户介绍了我们团队玉米的研究成果,更是为他们解答了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谁来种、谁来收、往哪放”的问题。作为一个玉米田间展的解说员,在与社会各界参观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们对玉米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需求和认知。


图片2_极光看图.png


其中,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更关注我们团队的玉米品种与相配套的机械设备以及一次性分层施肥的方式,在与单位、企业参观者聊天的过程中,他们讲道:“玉米生产中,机械化不仅仅省时省力,更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我们亟需改变原先的生产模式,如果延续传统的生产,只会使我国的玉米产业失去竞争力。”


图片6_极光看图.png


而种植户在实际生产中更注重的是成本和效益,且不同规模的农户关注点并不相同。在我们交谈中,了解到大规模种植户更关注人工成本,“以往农村雇个人60到80块钱就成了,现在100块钱都请不到人咧,要赶上农忙时,200块钱都没人。”农户在参展时抱怨道。这让我意识到玉米全程机械化会是他们未来选择的方向,也是我们推广全程机械化的农学人未来努力的方向,而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正顺应了这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对于小规模的种植户来说,他们注重的仍然是效益和成本。

当代社会背景下,小规模的种植户年龄大、规模小、收益低,生产上的劳动已经慢慢地不再适合他们,省时省力、轻简化的玉米品种和栽培模式才是他们目前所需要的;此外,市场的开放化形成了玉米种子的多样性,新消息接收渠道匮乏,难以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也是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农高会这样一个平台正好解决了他们的困境。

在这五天对田间玉米展示的讲解中,通过参观者对于田间展示所给的反馈来看,我们的玉米品种、技术模式基本契合了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求。对此我做了三条总结,主要可以用“新、奇、特”三个字去概括:

新:我们的品种新、技术模式新、发展理念、方向新。

奇:品种多样、机械设备完备、先进化程度高。

特:品种特点突出(三低一长,适应机械化、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不同生态区的技术特点突出。

这次农高会令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身为农学人的我们一定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相关理论问题的系统学习、示范推广和创新创业锻炼,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努力做新时代下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优异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图片3_极光看图.png


作者简介杨传奇,农学院农艺与种业2020级研究生

编发:熊千里

编辑:魏静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