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校园,花团锦簇。北校西区2号楼620宿舍的窗台上,一盆绿萝正舒展枝叶,见证着这个“学霸宿舍”的别样青春。在2025年毕业季,六名女生以保研、考研、就业的多元选择,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句点——孟雪推免至南京大学,俞佳固将赴上海交通大学深造,徐霁钰、冷晓岚选择扎根母校,贺小艳考研至河海大学,秦伟华则签约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她们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生动注脚,更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景展现。
多元赛道齐发力 青春选择里的家国情怀
“从大一开始,班主任姚宁老师就给我们讲‘水润万物’的专业使命。”孟雪回忆道。生长于中原地区的孟雪,深入宁蒙治沙一线,亲眼目睹风沙侵蚀母亲河——黄河的生态现状,深切感受到科学治沙与生态修复的迫切性。正是这段宝贵的科研经历,让她在同时获得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推免资格情况下,最终选择加入南京大学水利科研团队,“我希望用专业的水利智慧守护江河安澜”。
与孟雪同样选择科研道路的俞佳固,则将目光投向了大国工程。“三峡大坝参观实习时,看到学长学姐参与设计的工程细节,突然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份量。”这位外表文静的江苏姑娘,主持的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优秀结题,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第二作者),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第一作者)。此外,大三暑假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实习,协助课题组完成遥感数据筛选与图像制作、水利标准查重工作,最终以专业排名前3%的成绩叩开上海交通大学大门。
不同于科研赛道的选择,秦伟华的求职故事透着实干者的笃定。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姑娘,四年来坚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实践实习活动,并在秋招季过关斩将,成功签约宁蒙水文水资源局。“跟着老师参与过河流水量调度系统设计,更懂得基层水文工作的价值。”这个陕北姑娘的微信签名始终是“做黄河的守望者”,而今她将驻守基层水文站,用专业守护一方水文安全。
成长路上的“三重护航” 学院育人体系的立体支撑
在六位女生看来,她们的成长轨迹中始终交织着学院的精心培育。水建学院党委副书记孟庆涛强调:“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护一生’的工作理念,构建了贯穿四年的生涯指导体系。”
精准滴灌的就业服务让职业规划“早”而“实”。学院打造的“大禹学堂”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行业导师进课堂”“名企开放日”“简历门诊”等特色活动,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建立职业认知。贺小艳对此深有感触:“大三参加的‘考研-保研经验交流会’,从院校选择到复试指导,辅导员和专业老师还有学长学姐为我提供了个性化方案。”这位从云南山区走出的姑娘,最终以优异成绩圆梦河海大学。
学术创新的沃土培育为科研梦想插上翅膀。学院构建的“课程实践+科创竞赛+专业教师”培养模式,让徐霁钰这样的科研新苗快速成长。作为《气候变化对华南地区干湿变化的影响机制》项目主要参与者,选择留校深造时她说:“西农的水利工程研究站在世界前沿,这里能让我触摸科技兴农的脉搏。”
心理护航的温情守护筑牢成长防线。针对毕业季焦虑情绪,学院创新实施“四个一”暖心工程:一场心理团辅、一次宿舍恳谈、一份成长档案、一套应急帮扶机制。正是如此完善的帮扶机制和辅导员持续耐心的关怀,让考研路上迷茫的冷晓岚找到了方向:“压力最大的时候,赵老师和薛老师带我去试验田边散步,看着新育的小麦品种,突然找回了扎根土地的初心。”
朋辈力量的星火相传 优秀集体的成长密码
走进620宿舍,墙面贴着的“成长树”引人注目——六片树叶分别写着每个人的目标,根系则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宿舍公约。
知识共享的“移动课堂”随时上演。保研面试季,孟雪主动整理近百所高校的考核资料,俞佳固连续三周为考研室友讲解流体力学重点;求职阶段,秦伟华将整理的30余家单位招聘信息制成共享文档。徐霁钰笑着说:“我们宿舍的台灯永远此起彼亮,有人晨读就有人夜研,这种氛围推着每个人向前。”
实践报国的共同追求让青春同频共振。六人全员参与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段深入基层的实践经历,让六位年轻人对院训“承大禹志 立德功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双脚真正踏上乡村的土地,他们才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体会到基层群众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当亲眼看到偏远山区因水利设施落后而饱受干旱之苦时,才深刻明白了坚守水利一线的责任与意义。这段经历也让秦伟华坚定了扎根水利一线的决心。
620宿舍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学院深耕细作的系统工程: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友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与11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近三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励两百余项;打造“大禹学堂”文化品牌,通过李仪祉学术论坛、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厚植专业情怀。
窗外的试验田里,新一季的小麦正在抽穗,就像这些青春的面庞,在时代的春风里拔节生长。当孟雪们带着“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走向天南海北,属于水利人的故事,正在更广阔的天地续写华章。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