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资环学院】凝心聚力强师德 潜心育人正师风

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师德师风常抓不懈,在机制创建、文化积淀、典型选树和育人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学院明确党委书记和院长为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成立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小组,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人才引进和教师评聘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等制度,严把教师师德师风政治考核关,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坚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众多教师多年耕耘在教学一线,实现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教师主动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扭转了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形成了青年教师重科研也重教学的良好氛围。

强化党建功能,厚植学科文化。学院发挥“党建+育人”的巨大作用,从建强立德树人的基层堡垒、强化组织育人的功能发挥、突出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立德树人的大师资体系等方面扎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实现学院教育事高质量发展。发挥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引领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彰显党支部功能,利用主题党日开展师德师风演讲赛、导学联谊等活动。以文化滋养师德,教师自觉践行“敬、乐群、求实、创新”院训,通过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活动,激发教师职荣誉感。几代人弘扬西农精神,践行“敬、问辨求真”教风,有“毕生为河清”的著名土壤学家朱显谟院士,始终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人生准则的植物营养学家李生秀教授,把一生奉献给土地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全国劳模李立科研究员,为了绿水青山扎根西北38年的邵明安院士,他们爱岗敬、无私奉献的情怀和言传身教、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学院教师们的共同价值追求。

强化价值引领,涌现先进典型。广大教师主动传承,坚守潜心教书育人初心,相继涌现出了李志、贾汉忠、许晨阳等一批优秀青年,《陕西日报》以“六道沟,聚集着一群青年”为题予以宣传报道。策划“点赞党员先锋微故事”11期共21人,涌现出一批“以德施教”的优秀教师。“我心中的好导师”获得者王朝辉教授 “严己宽人”,为学生点亮求知之灯的事迹在《光明日报》宣传报道。梁东丽教授热爱讲台、关心学生的事迹以《这个教授“凉粉”多》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宣传。广大教师发挥专优势,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张增强教授团队指导40余家西部大型养殖企开展畜禽粪污处理,殷宪强教授团队积极参与陕西省废条例、渭河保护条例制定,黄懿梅教授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教师们主动担当、无私奉献,助力生态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价值引领,育人成果显著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基本遵循,严格落实每周三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提高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着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学习,将“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思想自觉传道授于学生。将教育引导贯穿教师职生涯全过程,开展新教工入职培训和研究生导师轮训,筑牢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根基。每年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我心中的好导师”评选、青年教师教课比赛、教学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营造争创一流育人氛围。 开展“课程思政大练兵”,打造“资讲堂”“导师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讲课水平显著提升,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二等奖1人。教授带头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践创获奖18项,“互联网+”创新创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5项。专家教授参与脱贫攻坚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播出。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