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资环学院】从黄土地到红土地:一位西农学子的强军跨越

“从西农黄土到军营红土,变的只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诚朴勇毅的初心!”五月的湘江奔涌着红色热浪,国防科技大学某部通信站内,资环学院2022级入伍学子黄仙竹正全神贯注接转指令。从黄土高原的实验基站到湘江之滨的通信机台,黄仙竹用声音架设信息桥梁,以迷彩青春书写着“黄土地”与“红土地”的双向奔赴。

600-1.png

黄土地孕育的强军火种

在资环学院这所拥有89年土壤学研究积淀的学术殿堂,黄仙竹曾日复一日俯身实验室,分析着黄土高原的土壤剖面。那些深浅交织的黄色土层,记录着旱作农业的密码,也沉淀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2022年秋,军事理论课上肖燮宇老师展示的强军思想专题片,犹如一粒火种落入黄土地:屏幕里戍边战士顶风冒雪巡逻的画面,与实验室显微镜下的黄土颗粒产生奇妙共振。“原来守护国土,既有科研战线的深耕,也有热血疆场的坚守。”

2023年3月首次应征时因体能测试未达标落选,但她坚持每天5公里跑、单杠训练,将黄土的厚重化作奔跑的力量,掌心血泡叠着的老茧磨出“诚朴勇毅”的坚韧。三个月后引体向上从0突破至8个,仰卧起坐成绩提升至2分钟62个。同年9月,她以全项达标的优异成绩如愿穿上戎装,成为国防科大通信连的一名话务员。

红土地淬炼的通信尖兵

当黄仙竹跨越近千公里,从杨凌的黄土地来到长沙的红土地,数千组部队代码成为她的“新土壤”。湘江畔的红壤因铁铝氧化物富集呈现赤色,恰似军营里沸腾的热血。为攻克记忆难关,她将土壤分类的严谨移植到话务训练:把代码本拆成碎片贴在床头,熄灯后打着手电默背至凌晨;对照《方言辨音笔记》反复听练,在机房模拟战时电磁干扰环境突击训练。在部队机房的值守席上,黄仙竹日均处理军线电话200余次,工作看似平凡,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每一次电话的接听与转接,都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任务的执行。每一次成功的通话,都是对部队使命的忠诚履行,也是对战友们的无声守护。值勤间隙抚摸机台上贴着的黄土标本,她感慨道:“在实验室分析土壤墒情是为守护粮仓,在机房保障通信畅通是为守护生命线——都是耕耘,都是守护!”

双色土壤的青春对话

五四青年节当天,资环学院学工队伍远赴长沙,将封装着杨凌试验田黄土的纪念瓶送至军营。黄仙竹轻抚瓶身动情道:“实验室里0.1克的误差会影响数据,战场上0.1秒的延误可能关乎胜负。母校教会我的严谨,就是我在话务岗坚守的底线!”

近年来,资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征兵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积极配合开展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近五年来,资环学院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政策解读、典型引领等方式,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投身军营,为学校的国防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据悉,学院生源地和校园地入伍累计10余人。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征兵工作的保障,加大征兵宣传力度,激励更多资环学子投身强军伟业。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