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田野间,代码与泥土碰撞出振兴火花;古老的工坊里,数字技术让非遗焕发新生;红色地标前,青年用新媒体讲好革命故事……2025年暑期,信息工程学院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本领”的殷切嘱托,锚定党的二十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以“实践点亮青春,技术服务社会”为主旨,组织21支实践团队共计200余人深入乡村、社区、企业一线,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技术赋能+服务民生+文化传承”的青春华章。
技术扎根大地 智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手机拍虫就能断病,AI 建议真能帮咱省药钱!” 在田间地头,农户的朴实感叹道出了信息学子用技术服务乡村的实效。学院“智慧农业新生力”实践团扎根阎良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让AI技术深度融入田间管理。温室大棚里,传感器实时捕捉温湿度、光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精准调控通风与滴灌,节水节肥效果较人工提升30%以上;无人机1小时覆盖200亩农田,AI病虫害识别系统3秒内即可生成防治方案,让农技服务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在陕西赤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羊肚菌基地,“AI + 羊肚菌旗舰队”实地调研智慧虫情测报站、环境监测站等智能系统。当看到我校研发的“智慧云仓”在基地落地应用,队员们倍感自豪。通过与企业深入交流,团队将科创课题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田间地头转化。从作物精准管理到生产流程优化,信息学子用代码与算法勾勒出智慧乡村的生动图景。
数字激活文脉 传承文化根脉青年行
当非遗遇上数字技术,古老文脉焕发新生机。学院“寻迹古韵,拾忆传新”实践团奔赴宝鸡、榆林、天水三地,用数字化手段为西北民俗工艺“存档”。在凤翔泥塑发源地,队员们记录“一坯黄土塑乾坤”的制作技艺,拍摄海量素材建成“西北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线上平台,让“兔儿纳福”“萌虎驱邪”等泥塑珍品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云端走进年轻群体;在天水飞天雕漆厂,他们用镜头定格“繁花映黑盘”的精美工艺,通过问卷调查唤醒民众保护意识;在榆林剪纸传承人家中,指尖流转的剪刀声被转化为影像资料,让黄土高原的生活智慧以数字形式永久留存。
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样因技术而鲜活。“薪火秦迹解码队”与“秦风星火”实践调研队先后探访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不仅用镜头捕捉历史细节,更是创新传播形式,通过制作交互式电子地图清晰标注红色路线和拍摄短视频让革命故事“破圈”传播,青年视角的数字化阐释让红色基因实现“活态传承”。而在杨凌非遗工坊,“面鼓和鸣”调研队则聚焦锣鼓艺术与蘸水面美食,通过记录传承人口述史、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探索“校园场景+数字传播”的非遗推广新路径,让上川口村锣鼓的雷霆之音、蘸水面的关中风味在青春助力下代代相传。
青春服务社会 践行责任担当暖人心
技术有温度,服务显担当。在西安西关街道养老院,“守望银龄传真情・法理润泽幸福心”队伍用陪伴与专业传递温暖。志愿者们推着轮椅陪老人散步、在餐厅细心挑去鱼刺,更针对老年人特点准备动画视频,用通俗语言讲解财产保护、赡养权等法律知识,让法治阳光照进银龄生活。打扫房间时的忙碌身影、告别时的不舍叮嘱,构成了实践中最动人的温情画面。
在岐山县,实践团队将技术服务与产业振兴、廉政教育深度融合。聚焦“一碗面”经济,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用数学建模优化企业库存管理,设计智能生产线监测模型;宣传团队策划周文化主题短视频,通过直播带货让臊子面、擀面皮走向全国,助力“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而在召亭勤廉教育基地,学子们从“甘棠遗爱”典故中感悟勤廉精神,将“为民为本”理念融入产业调研,让技术服务始终扎根于民生需求的土壤。
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文化传承的工坊展馆,从温暖人心的社区服务到红色教育的精神洗礼,学院始终坚持以“技术赋能”为核心,构建起“智农兴邦、数脉传薪、暖民践责”的实践体系。实践中,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代码敲进民生需求里,不仅为基层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让青春力量在技术服务社会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编辑:杨远远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