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植保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建设,5月10日至11日,我校植保学院近150名师生走进基层和企业,在田间地头开展了《农业昆虫学》实习课程。
在兴平市农业园区,我校90级校友冯文涛、91级校友宋梁栋为我校师生详细介绍高空灯、黑光灯等智能虫情监测设备。兴平市农技中心主任申磊表示,智能虫情监测设备对于农田害虫的监测预警、精准防控、减少农药残留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王太泉等干部带领我校师生团队围绕“昆虫形态识别与生态功能”主题展开深度研学,结合馆内珍藏的千余种昆虫标本,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昆虫标本,充分感受标本制作的魅力。随后,师生们携带捕虫网、镊子等工具深入小麦田、玉米地、果园等种植区开展调研,李怡萍教授等7名带队老师通过示范讲解、实战答疑等方式,细致分析各类植物病虫害情况,手把手教学生识别害虫特征、判断害虫习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害虫并记录,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在咸阳秦耀园艺有限公司,学生们跟随技术人员学习了“移动果园”这一栽培新模式,了解如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小型果树的集中管理与便捷化移动。植保2201赵中源表示:“过去在教室里似懂非懂的知识,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病虫害的真实模样把书本上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了。”
本次《农业昆虫学》实习课程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将教学场景延伸至田间地头与企业一线,使学生直观认识病虫害真实状态,全方位提升学生昆虫识别、虫情监测与防治等专业技能,助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植保人才,为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据悉,我校《农业昆虫学》实习课程历经近90年积淀,将课堂搬到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代代学子在害虫防治的实战中夯实专业根基,培育出无数扎根农业一线、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卓越人才。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