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校课堂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农学院紧扣时代发展需求,聚焦“科技助农+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三大核心方向,精准组建20支实践团队。167名本硕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分赴陕西、山东、河南、四川等多个省市,以“沉浸式实践+交互式服务”为鲜明特色,围绕文化传承、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精谋划,实践育人启新程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自6月起全面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筹备工作。一是完善指导机制,举办“实践选题分享会”,引导学生立足专业、聚焦社会,明确实践方向;组织“优秀实践案例分享会”,邀请往年优秀实践团队分享经验,为新队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同时,学院建立健全“每日动态报备+应急响应”机制,实时掌握团队动态与安全状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先后与铜川市农业农村局、耀州区团委、耀州区农业农村局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校地合作整合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
显特色,厚植沃野兴三农
学院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多支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赴牛岭社区实践小队走进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牛蹄岭社区,通过追寻红色记忆、调研特色产业、建言创新发展,助力社区绘制“红色引领、绿色深耕、紫色赋能、金色助力、蓝色添彩”的“五色”振兴画卷。“耕‘芯’逐梦”实践小队聚焦种质资源与推广路径,开展科技服务与深度调研,构建“1+N”帮扶机制,在杨凌这片农业高地上谱写青春与奉献的动人乐章。陇薯兴农小队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开展共计46个点位的土壤采样与200余份调研问卷,积极联动定西市农业农村局与农技站专家一同解答农户在种薯生产中的各类难题。学院学子将专业知识、实践探索、强农兴农相结合,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善担当,扎根基层践初心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服务社会,将象牙塔里的“金点子”转化为服务基层的“金钥匙”。赴王上村乡村振兴调研团前往杨陵区五泉镇汤家村,开展“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时值菌菇采收高峰期,面对2000余箱鲜菇亟需冷链转运的紧急任务,同学们主动组建“青年突击队”,全力投入分拣、装箱、搬运工作。经过6小时高效协作,不仅保障了农产品及时上市,更深入学习了合作社的集约生产、冷链物流和联农带农机制,并获杨凌四新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杨凌绿韵乐家家庭种植农场赠送锦旗两枚。旋风小队聚焦翟村发展实践,剖析该村组织建设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总结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路径,为周边乡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续华章,青春奋进正当时
学院持续推动实践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实践成果。据统计,实践队形成调研报告共20份,走访农户5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共计300份、开展宣讲及讲座共计15场,制作实践视频12个,实践事迹累计被中青网、中国大学生网、乡村振兴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30余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充分展现了农学学子服务社会的青春风采。同学们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将专业实践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让“农学智慧”在广袤田野绽放光芒。此外,学院共计15名学生参与“扬帆计划”岗位实习、“返家乡”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坚定信念。
编辑:杨远远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