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林学院】以专业之长践行“两山”理念

宝塔山下,轻触千年古树的沧桑年轮;黄河岸边,脚步丈量自然保护地的协同之路;秦岭腹地,记录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奥秘……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林学院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聚焦“红色筑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四大方向,组建16支实践团队,131名学生奔赴黄土高原、秦岭山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开展社会实践,以专业之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春使命。

思政引领实践 红色根脉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每一种精神都需要传承”,红色薪传实践队在江苏泗洪县等地,开展“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活动,在革命圣地接受精神洗礼,厚植爱国情怀。返乡红忆寻光队的成员们探访革命旧址,收集红色故事,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红色文化宣讲相结合。实践脚步也深入乡村土壤与文化脉络。学院赴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华阳家庭农场调研队探究林下经济模式,评估“农场+合作社”模式对带动农户增收的实际效果。学院赴陕西榆林非遗文化宣传助力团不仅学习采访了陕北剪纸、民歌传承人,更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文化短片,让古老非遗焕发青春魅力。学院赴周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聚焦秦岭北麓的绿色发展,调研猕猴桃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守护绿色遗产 古树名木镌刻青春印记

“每棵古树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我们的使命就是读懂并守护它。”在延安黄帝陵,古树名木保护延安分队的队员们正近距离观察黄帝手植柏和保生柏的树干粗细、树皮状态及枝叶繁茂程度,对古树进行健康评估,并为游客讲述古树的故事。与此同时,古树名木保护商洛分队深入洛南县,为页山古柏建立“电子身份证”,记录树种、树高、冠幅、生长状况及历史文化传说;古树名木保护渭南分队则穿梭于白水县的古道旁,利用Picus3应力波树木断层成像仪为仓颉手植柏做“CT检查”,并制定“一树一策”的保护方案。三支分队遥相呼应,共同为陕西省的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与科技护航。

聚焦国家战略 探索生态治理协同新路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布局,学院组建了三支跨区域的自然保护地调研团队。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沿晋陕峡谷溯源而上,系统考察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生物廊道建设的现状与挑战;长江-东南沿海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聚焦湿地与候鸟保护区,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之道;西南山地-高原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则深入青藏高原东缘,探索高海拔生态系统保护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国生态屏障的现状,以青年智慧为国家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言献策。

深耕科研一线 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

实践团队将科研课题带往田野山林,让创新成果服务生产需求。秦岭生物多样性调研团队深入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聚焦秦岭南坡锐齿槲栎林的多样性特征,借助RTK精准定位GPS实地测量技术,摸清不同恢复阶段的物种变化规律,为秦岭森林生态保护、科学管理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实践支撑。林草鼠害监测预警团队奔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开展无人机数据采集、植被样方调查、鼠丘测绘等工作,为构建空地一体化草原鼠害监测体系积累了丰富数据。甘肃省岷县双燕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团队则夜以继日地架设高压汞灯、布置马氏网,已收集昆虫标本2000余号,旨在摸清这一重要区域昆虫“家底”,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科技小院赋能红枣产业团队长期驻扎佳县红枣科技小院,针对红枣裂果、虫害等难题,推广新型防裂果技术和绿色防控方案,助力枣农增产增收。

从守护一棵古树到聚焦国家生态战略,从实验室的精密分析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林院学子在这个夏天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他们既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科技创新的探索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助力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未来,学院将继续引导广大学子扎根中国大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图景贡献林院学子的青春力量。

image.png

编辑:付文婷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