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党委宣传部 人文学院】我校农史研究团队受邀参加农耕文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10月26日至27日,由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农耕文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杨凌举行。会议以“根脉与新生”为主题,聚焦农耕文明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image.png

会议聚焦考古资料与农业史研究、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农业古籍传承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建设、农业经济与数字赋能等七个方面的80项学术成果进行交流。我校樊志民教授分别围绕“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中国农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作了交流。杨乙丹教授围绕《〈齐民要术〉农学遗产的整理与传承》作了主旨报告。牛宏泰教授阐述了《从文化自觉到史诗建构——基于〈中华农业史诗〉创作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史全社与黄丽涛老师则分别从“古农书校注实践新得”和“古农书出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角度分享了宝贵经验。陈哓梅、许珍珍、王家保、杨英等师生也分别在音韵学与农书校勘、农业社会学、水利组织近代化、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劳动过程、古农学研究电子化传播等前沿议题上发表了创新性研究,充分展现了我校古农学研究薪火相传的深厚人才储备和多学科交叉的蓬勃活力。

在分论坛上,我校人文学院程至杰、赵越云、赵祥云、许珍珍、张飘等5位青年教师分别以“新石器时代晚期旱作南传的中部路线研究”“南方稻作农业类型的历史演进与长江文明的特质探析”“具身化技能与妥协性控制:宁夏葡萄酒产业中农业工人的劳动过程研究”“邹德秀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及其影响”和“负郭植麦:先秦秦汉时期北方冬小麦的种植与推广”等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博士生王家保、冷健飞、肖琴、周昀分别以“转型与重构:陕西基层水利组织的近代化探索”“基层农业生产效益提升的数字逻辑及其实践进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酒类加工农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政治展演:五保制度缘起和落实的成因分析及其文化逻辑”为题,硕士生龙傲、李鑫、徐佳煜分别以“明清以来辣椒名称的嬗变及定型”、“我国古代山药栽培利用及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以古代农学和本草典籍为中心的分析”“近代中国棉花分级检验制度研究(1842-1949)”为题作了专题报告。

image.png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