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田间尽是好“丰”景。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农学院标本试验田里洋溢着青春的欢声笑语,一群手拿工具的“小神农”,亲手收获着他们播种的希望。“八月初的烈日几乎让土地开裂,我们轮流浇水保苗;九月连续阴雨时,又及时排水防涝。看着今天丰收的大豆,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农学类2401班的余子鸣同学站在自己负责的田埂上,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耕读相济,实践课堂育农心。近年来,学院立足学科特色,构建“一载体、三课堂、五融合”耕读教育新模式,参与耕读教育系列活动的学生100%覆盖,自2018年起连续八年组织学生开展“小神农多熟种植竞赛”,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动手实践中。今年六月底,学院专门开辟出一块土地,以班级为单位分配种植区域,在指导老师张鹏副教授的带领下,2024级本科生化身“小神农”走进田间,亲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同学们自主决定“种什么”“怎么种”“何时种”,结合气候、熟制、耕作方式等因素,选取了大豆、花生、玉米、生菜、菠菜、韭菜、黄瓜、向日葵等不同作物进行多熟种植,通过亲自栽培管理、系统观察记录,帮助学生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事操作,夯实所学专业知识,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智慧应对,风雨之中显担当。八月的持续干旱和九月的集中降雨给今年的种植活动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张鹏老师的指导下,“小神农”们科学应对天气变化,悉心照料农作物。面对干旱及时调整灌溉策略,利用滴灌和遮阳网减少水分蒸发;在连续阴雨时节又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作物烂根,他们学习根据作物长势调整养护方案:西瓜藤需追施钾肥,黄瓜叶要防治蚜虫。从传统农具使用到智能灌溉技术,从病虫害防治到水肥管理,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一套完整的农事技能,他们学习使用犁、锄、铲、镰、锨、喷雾器等传统农具,同时接触现代农业技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烈日下蹲地除草的艰辛,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正是这种亲身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坚韧品质。”2024级辅导员黄宾在加入劳动队伍后深有感触地说。
硕果盈枝,劳动喜悦展笑颜。经过整个生长季的辛勤劳作,九月的试验田迎来丰收时刻,大豆粒粒饱满,玉米果实累累,韭菜长势喜人,小神农们忙碌地采摘着自己劳动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从开荒破土到收获果实,我们不仅学会了种植技术,更懂得了匠心需要时间的沉淀。”一位手捧自己种植的玉米的学生感叹道,这种从课堂到田间的完整体验,让学生们对农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本次种植活动评分标准多元全面,从作物的产量、品质、外观等多个维度进行打分,综合考量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同时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也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清华在参观学生试验田时表示:“‘小神农’活动激发的不仅是种植热情,更是对农业专业的深度认同,对于每一个农学人来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是最基本的考验,只有将课堂搬上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