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信息学院】红韵思政入营盘 青春筑梦承荣光

“每一天都全副披挂,每一刻都整装待发”伴随着嘹亮的军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二营4个连队399名2025级新生以挺拔军姿、昂扬斗志,在军训场上勾勒出青春最美模样。为充分发挥军训国防教育与思政育人功能,学院以“传承抗战精神、赓续西农血脉”为主题,通过红色铸魂、多元赋能、严爱并济三维育人路径,将校史故事、抗战记忆融入党员分享、才艺展示等环节,让2025级信息学子在“迷彩青春里的思政课”中,解锁专属“青春成长密码”。

600.jpg

思想铸魂,把“红色故事”讲成新生爱听的“青春课”

篮球馆外的树荫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微课堂”正在进行。学生党员韩煦以3号教学楼为切入点,将其沧桑历史与抗战时期西农师生“田间办学助农”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从1928年“民国十八年馑”的艰难岁月,到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奠基、开启西北农业高等教育的先河,再到抗战时期师生们怀揣“办学救国”的赤诚之心扎根西部,直至当代西农人秉承“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初心接续奋斗——韩煦用生动的语言将这段历史转化为“有画面、有温度”的“小剧场”,让新生们在沉浸式聆听中,深刻感悟“西农血脉”的厚重与传承。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中,一堂微党课更让新生们深受触动。预备党员任一驰站在营地中央,深情回顾了狼牙山五壮士在最后一次党支部会议上坚守信仰、英勇赴死的壮举,又讲述了武汉抗疫一线无数党员“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壮志豪情。他号召新生们以火线精神为指引,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兼顾专业学习与思政素养,在青春赛道留下无悔印记。

退伍士兵的分享,则让新生们的爱国热情愈发浓烈。曾驻守西藏喀喇昆仑山脉的秦瑞娜,在讲述戍边经历时动情地说:“无言的喀喇昆仑见证着我们的赤胆忠诚,极端缺氧的恶劣环境也磨不灭我们的斗志,我们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坚定,在场新生无不动容。退伍士兵高炜则以“过来人”的身份,从学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健康管理与自我定位展开分享,强调“以学习为主、多尝试、早规划”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多阅读、观看纪录片和电影并记录心得,以提升自我思考能力。

截至目前,已有330多名新生主动报名了第十一期入党领航教育培训班,58名新生主动找辅导员了解“怎么才能成为党员”,红色信仰悄悄在迷彩服上“扎根”。

多元赋能,让每个新生都能“秀出自己的光”

“我会写诗”“我喜欢画漫画”,新生们填的基本情况登记表,成了学院“定制化育人”的“宝藏清单”。训练休息时的“战地才艺角”永远最热闹,计算机类2507班李瑷泽创作出一首《沁园春·训》,在休息时间为同学们朗诵加油;手绘爱好者把“军训的一天”画成Q版漫画,还把投弹练习的动作要领编成图文并茂的“武功秘籍”,让枯燥的训练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书法爱好者毛奇则挥毫泼墨,写下对联“沙场磨砺铁骨铸,矢志报国正当时”,并将对联挂在宿舍柜门上,为整个连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对有伤病的同学,学院精心制定“暖心方案”,确保他们“不缺位、能参与”。辅导员提前摸查学生身体状况,为过敏体质的陈润乾安排“连队日志编辑”岗位,他每天记录训练趣事,厚厚的笔记本里满是连队的温暖回忆;脊柱曾受创的安温妤成了连队里的“纠察兵”,每天在训练现场仔细监督同学们的着装是否规范、纪律是否严明,对偶尔出现的违纪行为耐心提醒并做好记录;患有心脏疾病的李瑷泽主动承担起“物资看管+场地卫生”的任务,他说“虽然不能站军姿、练军体拳,但能为连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也觉得在‘战斗’”。“没有一个人被落下”,成为了十二营最温暖的约定。

学院领导与各班班主任常携关切深入训练场,让 “多元赋能” 满含温情。学院党委书记王西军、院长张宏鸣多次深入军训营地,既细致查看训练进度,更专程步入休息区与新生促膝长谈,殷切叮嘱:“军训是青春的磨砺,要劳逸结合,有困难随时找学院”;同时亲手递上牛奶、面包等慰问品,让新生们真切感受到家的暖意直抵心底。计算机类 2502 班班主任张晓彪更以特色行动赋能成长——他巧用停训间隙,带领班级学子走进校史馆。在泛黄老照片与珍贵实物展品前,同学们一边触摸校史脉络、感悟办学初心,一边愈发清晰地锚定身为信息学子 “用技术服务乡村振兴” 的责任与时代使命。

严爱并济,从“迷彩服”里长出“真本领”

“站军姿挺胸收腹、手贴裤缝,整理内务守‘三方叠、七分理’——铺平、压实、翻折、抠角、捏线,每步皆较真!”训练场上,教官们“严”字当头:严抓规范、严明纪律,以标准化训练磨意志。13 公里徒步行军淬体力,10余篇特辑定格点滴,200余份感想写成长 —— 交织成 2025 级信息学子的军训画卷。“真正的自由不是散漫,而是在规则内游刃有余。”2501班徐睿杰坦言。这份认知让他重新看待大学生活:“攥紧自律钥匙,才能驾驭四年时光。”

一场场专题报告会、一次次党团微课堂,让新生们逐渐明白作为一名西农人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这是399名新生的共同收获。“我抬头望见信息工程学院院旗,忽然懂了,代码也能跑在田野上,算法也能读懂麦芒。”计算机类2504班的王铭浩,在军训感言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团结友爱”“再难也能坚持下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这样的成长与蜕变,在信息学院2025级399名参训新生中并非个例。从最初的“怕吃苦”到如今的“能吃苦”,从习惯“顾自己”到学会“懂协作”,更在心中悄悄埋下“用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这份写在纸上、刻在行动里的成长,成为了他们军训期间最珍贵的礼物。

“思政教育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青年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为什么奋斗’,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桂玲看着训练场上朝气蓬勃的新生,眼中满是期待。在后续的入学教育中,信息学院将持续将校史、抗战精神与专业学习深度结合,让信息学子既能练出服务社会的“硬本领”,又能揣着为国为民的“红初心”,将来用信息技术为兴农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