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7日,水保学院连续举办三场夏季学期科普系列讲座。本次活动邀请马永清、穆兴民、刘文兆三位专家主讲,围绕水土保持、黄河治理及生态水文循环等主题展开,120余位学生参加。
马永清教授以“‘三化两提高’上黄经验及固原示范点模式集成”为主题,系统介绍宁南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实践成果。他重点阐述“上黄经验”在区域生态修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价值,并分享柳枝稷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评价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穆兴民教授聚焦“水土保持促进黄河安澜”,从黄河的历史演变、流域特点及治理成效入手,详解黄河名称由来、源头探索、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及下游悬河治理等关键问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阐释水土保持在减少泥沙、稳定河床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以“山绿、气清、水净、河安、民富”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模式,已推动黄河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球河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刘文兆研究员则以“生态建设与水文循环”为主题,从生态环境问题、野外观测技术、数学思维与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等维度,深入探讨了水土保持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黄土高原长期观测数据,他系统分析植被恢复对水分循环的影响,并着重介绍数学思维在生态水文模拟中的创新应用,鼓励同学们夯实数学基础,以创新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本次系列讲座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从黄河源头湿地守护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再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系统阐释了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互动环节中,专家耐心解答学生疑问,“学无止境、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贯穿始终,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打通了“知”与“行”的壁垒,为新时代水土保持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