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课就是在实验室,宿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宾馆,只有晚上回去睡一觉而已。”为做好科创项目“丹参转录因子WRKY32转基因毛状根的构建和对次生代谢的影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类2104班学生夏宇和赵洋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理科楼的实验室,每日清洗实验用100毫升锥形瓶都在一百个以上。
自今年5月立项以来,两人为了使自己尽快掌握生物实验的必备技能,翻阅了大量文献。“我们从博士论文开始阅读,一篇完整的博士论文有一百多页,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来说挑战不可谓不大。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看了30余篇文章,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数量并不多,但是对于我们两个大二的学生来说,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每一篇文章我们两个会读五遍甚至六遍,以期能完整地把实验过程背下来,让自己在做实验时能够‘如数家珍’。”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们的科研项目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高分通过中期答辩。项目负责人夏宇还获得了2021-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 “从确定项目选题到开展科研实验,都离不开董娟娥教授的指导。”
这是生命科学学院营造创新环境,厚植人才成长沃土的一个缩影。
生命学院以本为本,重视基础学科教育。自2019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进实验室数量逐年递增,学生创新潜能激发明显,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极大提高,在本校和外校深造的学生都获得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目前大一学年进实验室学生比例基本可以稳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学院,生命学院于2021年成立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师资配齐,资源配足,政策配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将生物专业同化学、植保、动医、计算机等专业结合起来,推进“专业协同,合力育人”机制,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探索,实现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双提升。
学院从学生入学,就为每名学生设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科创项目、论文发表、专利获取、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内容,将学生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及时更新进档案“数据库”,持续追踪学生发展全过程,为学生成长成才厚植土壤。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