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得知‘剑鱼’台风掀翻大棚时,我正在实验室里等着记录数据。”园艺学院蔬菜系陈书霞团队的博士研究李鹏飞回忆道。这位刚从大棚赶回来的青年科研者,介绍到自己的最新实验进展时有些苦笑,“这一批实验材料是需要验证的样本,现在只能从头再来。”
台风里的科研课:摧毁与重建的辩证法
李鹏飞的经历,是崖州湾科研谷的日常缩影。这里年均气温25℃,年降水量超1500毫米,独特的热带气候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却也暗藏挑战——突如其来的台风、持续的高温高湿,让科研设施屡遭考验。
“海南的‘难’,恰恰是科研的‘宝’。”在9月9日举办的“园艺学院欢迎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师生座谈会上,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园艺学院海南专项首席专家张显教授在座谈会上勉励学生,“台风能摧毁大棚,却摧毁不了我们攻克种业难题的决心。每一次重建,都是对作物抗逆性的深度探索;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中国饭碗’添砖加瓦。”
得知师兄的大棚被台风摧毁,2025级的学弟学妹们纷纷加入抢险战场。“在海南,我们学会了与极端天气的博弈,更懂得了科研报国的真谛。”2024级硕士生陈英达说。“这种经历,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双导师制2.0:实践学分留在海南
崖州湾研学谷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科研、教学、生活于一体,已入驻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海南自贸港重点打造的科教融合示范区。
202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派选19名硕士、博士奔赴海南,在瓜类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上,新增选派果树学、观赏园艺、茶学等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
针对海南专项研究生“异地培养”痛点,园艺学院尝试构建“海南-校本部”双导师制,学术导师由校本部导师担任,负责理论指导与课题设计;产业导师由海南当地的专家导师,提供田间实践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线上+线下”联合课程培养模块,将实践学分留在海南,学生无需往返本部即可完成培养要求。
“过去学生需往返海南与本部完成课程,现在我们尝试通过联合课程模块,构建双导师制升级版,师生距离缩短了,科研效率却提升了。”园艺学院研究生办干事黄兴艳介绍到。
目前在海南研究院学习的园艺学院学生共有22名,其中9名是中共党员,为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将在海南成立研究生党支部,通过“党建+科研”的团队模式,提高学生党员的凝聚力,让鲜红的党旗在琼高高举起。
服务国家战略:从“试验田”到“创新场”
海南研究院作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园艺学院通过与其联动,深度参与“四个有组织”,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种业安全、生态农业的实际行动。
“无论是在陕西的校园,还是在海南的研学谷,我们的身份从未改变,我们的使命从未动摇。”学生负责人2025级硕士生黄则强感慨道,“科研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需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统一起来,把专业所学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用实际成果去回应时代的召唤。”
“海南研究院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的‘试验田’,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场’。”园艺学院副院长李征强调,未来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要求,通过“有组织科技创新”攻克种业难题,通过“有组织人才培养”锻造种业铁军,“让园艺学科的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都能在海南的热土上生根发芽,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贡献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