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学食品就是学做人,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品牌育人文化,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每学期组织开展心理团辅、学术沙龙、文体竞赛等沉浸式互动活动,通过构建多元化导学互动场景,有效增进师生情感联结与学术共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导学思政育人模式。
构建多元化导学活动体系,实现沉浸式互动育人。学院以“价值引领、学术拓展、情感凝聚”为导向,构建了涵盖心理团辅、学术沙龙、文体竞赛三大类型的导学活动体系。在心理团辅方面,学院创新推出“微笑向阳·携手同行”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业心理教师面向各导学团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手指运动”“色彩绘画”等互动环节,有效缓解学生的科研焦虑与导学关系困惑,提升师生双向沟通能力。同时创新开展“吃出好心情”情绪营养配餐大赛,搭建了寓教于乐的导学心理育人实践平台。在学术沙龙组织上,学院打造“导而有方·知而行之” 导师有约系列品牌活动。邀请导师围绕科技前沿、学术道德、英文写作、数据处理、双创比赛等主题开展分享,搭建师生常态化交流平台。在文体竞赛方面,学院秉持“爱运动、爱生活、爱食品”的活动思路,组织开展“新生逐篮梦,赛场竞荣光”研究生导学篮球赛、“研途全家福”摄影活动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通过轻松愉快的非正式互动场景,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建立常态化反馈优化机制,实现导学关系良性循环。学院通过多维反馈渠道和动态优化机制,确保导学活动持续贴近师生需求,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建立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评价。调查结果直接用于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学院师德师风考核中实行 “一票否决” ,切实保障学生权益。建立“院领导-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线上+线下”三级两路径学生权益反馈机制。畅通书记院长信箱、研究生会权益部信箱及“两微一端”平台,全年24小时不间断为学生服务。院研究生会成立“研究生会组织服务站”,持续记录研究生反馈的日常问题,合理有序地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第一时间匹配资源解决问题,做好学生自治管理。构建导学关系动态监测体系,依托学院研究生工作队伍,定期走访课题组,了解导学互动实际情况。
打造特色化导学思政品牌,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学院立足食品学科特色,整合资源打造系列导学思政品牌活动,形成“导师引领-朋辈互助-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任命有学生党建工作经验的导师党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党建指导员,通过参加“三会一课”、“实验室里讲党课”等方式,推动党建工作与研究生科研工作融合发展。打造“食代新人·研途启航”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艺术节,整合学术交流、文化展示、科技竞赛等资源,举办研究生文明实验室建设月、研究生Poster展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构建师生联结、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行思论坛”“至善讲堂” 学术交流双平台,面向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开展分层分类的学术引导。论坛累计邀请校内外专家50余位,成为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强化学术规范的重要阵地,有效促进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