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 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顺利举办

(农业科技报 2023年7月3日

6月30日,来自全国26家单位的公共管理学、政治学领域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在致辞中简要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并对公共管理学科提出殷切期望。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勇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发言,他充分肯定西农社会科学发展成绩,并希望西农“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赵晓峰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朱宏斌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第一阶段,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杨乙丹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长江学者徐勇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导引基层治理高质量研究》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徐勇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路径,也是一种具有内在质的规定性的规范,并建构人的思维方式。它引导基层治理的高质量研究。加快推动基层治理的高质量研究,一是要将热门问题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议题;二是要将治理问题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概念;三是要将治理创新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理念;四是要将个别理论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作《现代化、社会保障与制度文明:历史轨迹与中国道路》的报告,他对现代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解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公共管理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在《大算力驱动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的报告中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具有冲击性,大模型、大算力和大语料共同催生了ChatGPT。作为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在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这将深刻改变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等领域的认知和行为,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主旨报告第二阶段,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何得桂教授主持。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在《新中国公共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治理轨迹》的报告中认为,公共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国家治理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推动着新中国公共政策不断发展完善,进而持续推进着人民美好生活的胜利实现。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柯新利教授,作《中国式现代化与耕地保护》的报告,“中国式现代化”对耕地保护提出了规模经营、可持续集约化、低碳利用、“红线耕地”管控、“弹性耕地”管控、“新型耕地”建设等新要求,需要开展耕地空间优化布局与区际补偿,基于“大食物观”背景对耕地进行分级管制,形成基于粮食生产和环境友好的适度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何文盛教授,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报告,他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促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同环节的成熟度不一致,各类公共政策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协同亟需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仍面临组织资源十分有限、工作人员能力限制、理念认知参差不齐的挑战,并分析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作《宗族、凝聚力与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报告,他认为,宗族文化凝聚村民的共识,赋予村民归属感,宗族制度权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规范着内部成员的观念与行为,维系村庄的规则与秩序。宗族在村庄的存在依然广泛;宗族身份和村庄凝聚力促进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意愿和行为;村庄凝聚力对于宗族身份在对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具有调节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主任陈伟教授,对上述报告进行点评。

在专题论坛第一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副部长、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陈军亚作《“重心下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逻辑》的报告,她认为要关注中国式国家建构的两重关系:一是政权建构和社会建构的关系;二是政权体系内上层建设与基层建设的关系。两重关系决定了“重心下移”的双重逻辑:社会建构逻辑和政权建构逻辑。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立剑教授,在《中国之治:治理理论和治理范式的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治理既存在争议,也存在共识,中国之治,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彭斌在《新型现代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的报告中认为,现代国家构建是推进现代化的根本组织保证,中国的新型现代国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从国外移植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动员、带领中国人民在救国、兴国和强国的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构建出来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罗丞研究员,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报告中认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民主、依法治国、文化自信自强、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国家安全体系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新要求,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论坛该阶段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王兵教授主持,《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彦武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副编审张洁对上述报告进行精彩点评。

在专题论坛第二阶段,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辉在《基于应用场景转换的政策创新扩散——以河长制演化为例的纵向案例研究》的报告中认为,研究政策创新扩散不仅要关注扩散轨迹,还要关注扩散的主导力量-动力逻辑-关键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陈明研究员作了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农政变革》的报告,他认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总抓手仍然是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政策范式并未超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核心命题,但实际上不构成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约束,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做到均衡协调发展,才是真正决定农业强国进程的底层逻辑。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慕良泽,在《投资社会资本何以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基于多案例的“投资-回报”因果类型分析》的报告中指出,投资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之间确实具有简单因果关系,投资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作用过程是以“党政引领”为条件的。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侯万锋研究员,在《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乡村情感治理》的报告中认为,情感治理是国家治理视野下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维度,乡村情感治理也是弥合制度治理、技术治理不足的治理方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武永超在《“树典型”是否真的能撬动治理效果改善?》的报告中提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这一“树典型”行为能够显著改善“典型”自身的碳治理效果,该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剔除干扰性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论坛该阶段由我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王兵教授主持,《江苏社会科学》副编审史栓栓和《探索》杂志社编辑牟怡担任评议人。

在闭幕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何得桂教授作此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何得桂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主题报告和精彩观点表示感谢,并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同行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

据悉,此次会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陕西省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承办。

陈琳 王杰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闫瑜涛

编辑:牛姣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1500068950458915/?upstream_biz=toutiao_pc&wxshare_count=3&source=m_redirect&wid=168842907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