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卫视》中华文明为何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这与中国人重视这方面有很大关系......

《陕西卫视》 2019年9月5日

  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提出,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为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6月18日,省委书记胡和平到杨凌示范区调研,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建好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深化上合组织国家间交流作出应有努力。

  本周五(9月6日)21点10分,陕西卫视《我的家乡在陕西》节目走进杨凌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执农不弃,讲述杨凌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关乎到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在中国农业版图中,陕西杨凌,是中国农业的圣地,世界上少有的农业科教资源富集区,在农林水牧各领域都取得过标志性成就,成为最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坐落在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低调而隐秘的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农大建校8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农村,在与土地最近的地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难之际,西农大为我国农业保留了中坚力量。几十年来,西农大的科学家们与乡野沟壑为伴,将所学奉献给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把学术论文写在泥土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并在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面被寄予厚望。

  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史学家。在农业学家里,他是历史讲得最好的。在历史学家里,他是农学知识最丰富的。节目中,樊教授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密码:“我们的5000年文明没有中断,与我们的农业没有犯颠覆性错误有着很大关系。”

  站在杨凌五台山,樊教授介绍了杨凌这片神奇的土地涵盖了三种农业样态:雨养农业、灌溉农业和稻作农业。这都源自于农业科学家们的设计,为农业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杨凌的发展离不开西农大。杨凌是目前高职称、高学历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一半人口都有大学学历和高级职称。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三号楼,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它见证了西农大辉煌的历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成立于1934年。

小麦育种专家的坚守与传承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1949年以后,中国小麦种植品种经历了6次换代,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贡献了4次换代的主栽品种。

  赵洪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堪称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一代宗师。1955年,年仅37岁还是副教授的赵洪璋当选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赵洪璋(1918-1994年 ),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院士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四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良小麦品种,推动小麦生产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他培育的小麦品种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数十年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累计种植面积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最成功的范例,1959年推广种植面积9000余万亩,创下了我国迄今为止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困难时期,赵洪璋培育的“碧蚂1号”,实现了我国小麦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成立献了一份厚礼,从根本上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获得了“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美誉。毛泽东主席10次接见他,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的小麦育种中心,主持人见到了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他是赵洪璋院士的学生,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和“三秦楷模”。古稀之年的王辉教授,传承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仍坚守在小麦育种的科研一线。为了方便下田,几十年来,王辉教授一直在靠近实验田的一栋简朴老旧的办公楼里进行科研工作。


△王辉教授办公室


△王辉教授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

  在办公室,主持人还看到了几摞厚厚的手写笔记本,这些都是王辉教授几十年来的田野记载。王辉教授历经28年的坚守培育而成的“西农979”小麦良种,如今是我国冬小麦第四大主栽品种,它第一次实现了优质与高产、抗旱与早熟的统一,目前已在陕西省内累计推广1800多万亩,新增产值12.49亿元,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食用粮品质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辉教授的田园笔记

我在丝路种小麦

  数十年的坚守,小麦育种专家培育出越来越多高产、优质的小麦,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将小麦种到了一带一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张正茂教授发挥我国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独特优势,将小麦种到了哈萨克斯坦。他利用哈萨克斯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优沃的自然条件,培育出高品质的小麦品种。目前选育出的表现良好的三个品种,最高的同比增产62%,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张正茂教授在哈萨克斯坦(图片右一为张教授)


△为了让主持人直观感受小麦品质
张正茂教授做杨凌蘸水面

农业专家驻站指导 助力农民增收

  张宗勤教授,是西农大合阳示范站驻站专家。他一年有近300天时间驻地工作,服务三农。今年,陕西省合阳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6.5万亩,在张宗勤教授的驻站指导下,合阳县的葡萄大面积丰收,产量18万吨,预计产值11亿美元,一亩葡萄种植为农民带来近2万元收入。同时,张宗勤教授还把最新的葡萄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在合阳产研学一体化的葡萄产业园区,主持人看到了香甜的高端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市场上一斤卖到上百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种植示范站驻站专家
张宗勤教授


△阳光玫瑰葡萄

  现在正是葡萄丰收的季节,一串串成熟的葡萄、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果香, 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丰收的果园里笑声不断。农民朋友们打心底里感谢张宗勤教授,感谢西农大的农业科学家们。

现代化养牛 高品质牛肉丰富老百姓餐桌

  牛羊肉泡馍历史悠久,当属最具代表性的陕西美食了。西农大昝林森教授改良培育的秦宝牛,是享誉全国的中高端牛肉领军品牌。节目中,主持人跟着昝林森教授来了一次与牛的亲密接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


△睡软床、做按摩、听音乐,

  与传统养牛不同,这里的牛生活的可幸福了。

  保持愉悦的心情下,牛肉的品质也提高了

  秦宝牛是秦川牛、安格斯牛、黑毛和牛三元杂交选育出来的优势杂交组合,结合了三个品种的优点:秦川牛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安格斯牛生长速度快、产肉量高;黑毛和牛肉质好、能产雪花牛肉。

  昝林森教授的秦宝牛,改善了老百姓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成为小康生活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放心。

  因农立校,因校建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这片土地共融共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周五(9月6日)21点10分,陕西卫视《我的家乡在陕西》,执农不弃,讲述杨凌农业科学家的故事,敬请期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A1OTE4OTA0MQ==&mid=2662888285&idx=1&sn=13174e61c495f98759fb251d5c79e15c&chksm=49cf9f037eb8161591453f9a1a6852fb80307a616e168a83a7f6c8f668635d8225346df542fd&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7823540848&sharer_shareid=a335b839a198eaa3f0eda3990cc0b880#rd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