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话剧《雕虫沧桑》:讲述昆虫大师的传奇人生

(陕西日报 2024-1-24 第七版)

image.png

“这场戏的情感冲突,我想表现得更强烈一些。卢筝作为一个母亲,面对女儿发烧、丈夫忙于工作缺乏关心的境况,应该非常疲惫,再加上长时间的情绪积累,会有失控的表现。”

“这处情节确实有冲突,但还是要克制。因为从整体上看,卢筝还是很支持丈夫周尧的事业。她此刻更多的是委屈,而非愤怒。”

……

1月11日上午10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绣山活动中心的排练室内,该校学生周跃布与朱芊樾正在讨论话《雕虫沧桑》中第三幕的一些细节。日前,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科学家故事舞台推广行动”首批名单发布,话《雕虫沧桑》入选全国十大重点推介名单;在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展演活动上,《雕虫沧桑》获特等奖。

《雕虫沧桑》以我国杰出昆虫学家周尧为人物原型创作,讲述了周尧先生传奇的人生故事与爱国、敬业的高尚品质,讴歌了以周尧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潜心科研、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昆虫大师周尧的故事,闪耀在了舞台上。

“蝶神”的铮铮风骨

周尧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等职。2008年,他在杨凌逝世,享年98岁。

周尧曾赴意大利留学,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随部队到抗日前线,参与过血与火的抗争。60年教学生涯,他桃李满天下。他经历过人生与事业的低谷,面对逆境也从未放弃科学研究,著成《中国昆虫学史》等不朽之作,终成一代大家。

杨凌这块土地上的科研,绕不开农业。1949年,小麦吸浆虫在全国麦田暴发。这种害虫可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甚至绝收。面对紧急情况,周尧接下了“防虫保粮”这一任务。他带着师生奔赴关中各地进行调研,在麦田观察、进行大面积药剂防治试验,最终查明了小麦吸浆虫的主要种类,掌握了小麦吸浆虫的生活规律,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得以控制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为了采集昆虫标本,周尧登过秦岭太白山,去过海南岛……60余年来,他牵头采集、整理和保存的昆虫标本达120多万号。20世纪80年代,周尧建成我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几经扩建后,该馆已成为世界较大的综合性昆虫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除了昆虫大师,周尧还有“蝶神”的美誉,这源于他对中国蝴蝶的系统研究。1994年,周尧的《中国蝶类志》正式出版。该书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完成了《中国蝴蝶分类研究》一书,使中国蝴蝶的研究更加完善。

一部话的诞生

如何让像周尧教授这样一批扎根杨凌、默默奉献的农业科学家被更多的人了解,让他的精神被年轻人熟知,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话团的指导老师,杨彦宝对此深有感慨:“杨凌以农兴城,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说与故事,但农业文化的传播有其壁垒。搞农业的人,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耕耘。农业成果产出周期也长,很难对外展示。”

杨彦宝开始思考,能否用话把科学家的故事讲出来?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一起尝试把周尧的故事改编成话,开始创作《雕虫沧桑》。

“第一件事是与周尧的家人、学生、同事沟通,尽可能准确还原他的经历与生活细节。通过座谈会沟通,我们得到大量素材,再从中选取适合舞台表现的内容。我们重点是想突出大师爱国、教书育人和科研这几个部分。”杨彦宝说。

2015年,《雕虫沧桑》第一版成型。该入围“陕西省第五届校园戏节”,获陕西省优秀目奖。随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请来话表演专业团队打磨本、升级舞美,不断完善作品。

《雕虫沧桑》曾代表陕西参加“第五届中国校园戏节”,并获得最高奖项。杨彦宝回忆:“那届比赛在上海举办,组委会评价我们的作品‘非常独特’。因为大部分参赛作品讲的都是大学故事,是生活题材,而我们的作品在传播农业文化、讲述农业科学家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雕虫沧桑》依然在情和细节上进行改动和完善。“我们会对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时长,以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杨彦宝说。

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

对于《雕虫沧桑》创作团队来说,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人才问题。“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艺术专业,缺乏话领域的人才,演员培训时间比较长。而且,演员隔一两年就要换一批,需要一直培养。”杨彦宝说。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生朱芊樾大一时就进入了话团,对话充满兴趣。“我们的主要培训模式是‘老带新’。进入社团后,会有老师和前几届的学长教我。话团每周有早训、晚训,安排了发声训练、无实物表演、形体训练。我还会看之前的表演视频,琢磨每一个动作细节,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她说。

和所有演员一样,周跃布刚开始进话团从跑龙套做起,后来在一些戏里当男二号。如今,他在《雕虫沧桑》里饰演周尧。

“我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之前,我对周尧先生不是很了解,后来有机会演绎这个角色,就去读他的传记,了解他的故事。”周跃布说,“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了大师完整的一生,我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对我来说,演绎这个角色就是在传承这种精神。”

演员一两年换一批,一开始很困难,但随着《雕虫沧桑》团队成熟,这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每年都有新的学生加入我们,演出这部戏让更多人熟知科学家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故事的传播者、精神的传承者。”杨彦宝告诉记者,很多前几届的学生,毕业了也在一直关注话团的工作,依然在提出宝贵的建议,他们像一个个“火炬手”,把故事传向了更远方。

“我们建立育‘三农’文化作品孵化机制,打造‘创作、教学、实践、比赛、展演’的育人机制,通过编创西农科学家故事系列话,突出以‘’化人。近年来,《雕虫沧桑》《嘉禾·国兴》等一批好目不断涌现。学校去年举行的校史短大赛,还涌现出了讲述李仪祉、朱显谟等大师故事的一些好本子。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推出新的大《麦济苍生》,献礼学校90周年校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书记赵静说。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1/24/content_856945.html

image.png